昨天呀,我跟兩位同學聊到裁員這事兒了。
如今的情況可和以前大不一樣嘍,大家對被裁員這種事都習以為常了。不管是招聘的一方,還是找工作的求職者,都不會僅僅因為一個人被裁過就不錄用他。
其實呀,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裁員這件事本身,而是公司裁你的原因,還有個人對待被裁這件事的態度呢。
我就常常尋思,如果現在的我一下子失去了所有,還能不能迅速東山再起呢?我的頭腦、我的經驗,我對市場的那種敏銳感覺,是不是還能支撐我在下一個階段取得和現在一樣甚至更好的成果呢?要是我離開了這家公司再回來,還能不能拿到現在這樣的薪資和職位頭銜呢?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小錯誤就像私域被封號啦,投放流量違規啦,說話詞不達意被人誤解啦;大錯誤呢,就像被親近的人欺騙,投資本金虧了好幾倍,團隊散伙之類的。要是一個人從來沒經歷過失敗,那只能說明他做事太少了,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呢。
同樣的道理,如果除了現在這家公司,其他公司給不了同樣的收入,那就說明個人價值在市場上是被高估的,不管你是年薪二十萬,還是年薪二百萬。恰似溫水煮蛙,固然愜意非常,然其愜意過甚,實則暗藏危險。
我給大家一個可能看起來不那么 “ZZ 正確” 的建議吧:在職的時候也定期去面試,哪怕不打算換工作。
面試益處頗豐。于求職者,是展示自我的絕佳契機,得以彰顯才華與能力;于招聘者,乃甄選人才的高效途徑,能夠挖掘出契合崗位需求者。可以免費跟獵頭了解市場的供需關系,能和比自己至少高一個層級的領導溝通交流,還能試試自己的哪些能力、資源和認知在市場上還是被需要的呢。
在這個過程里,雙方可不只是互相審視的關系,還是一個供需匹配的過程呢。
要是同樣的薪資能在面試中被至少三家公司認可,就算被裁了,出去也能很快找到下家。反之,如果現在的工資比市場上其他公司開的價都高,那偷著樂的時候,也要做好過冬的儲備啦。
畢竟,目光長遠者,不會僅僅著眼于短期投資回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