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刺激條件給你帶來過不愉快的體驗,它僅僅只是短時的不愉快。如果一次的負面體驗,給你帶來了長期的痛苦狀態,排除器質性損傷以外,多半來源于你的注意力。一次情緒的波動,讓你產生了短時的焦慮或抑郁狀態,它只是暫時的穿梭于神經元之間。一旦你對焦慮或抑郁的狀態持續關注,那么神經元之間就會建立起連接并逐漸牢固,在負面的刺激與持續的反饋中不斷強化。
幾乎所有痛苦的狀態無法緩解,都是因為持續的注意所致。原本輕度的身體疼痛,因為你的持續注意而放大了疼痛的感受,負責傳遞疼痛信息的神經連接也就變得暢通無阻。而強迫癥患者對諸多事物的過度擔憂與不確定感,都來源于對此投入了大量的注意力。
因為一個無關緊要的侵入性念頭而反復思索,不斷回憶細節,力求確定感。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灰塵而聯想到傳染源、細菌、病毒等安全隱患,又將注意力拉向可以忽略不計的小問題上。于是就不得不重復洗手,反復檢查門窗,在各種儀式化行為中來回折騰。
直到大腦額葉監測到自己行為的異常,便產生了對抗強迫觀念與行為的意識。可如此一來的結果,反而使得強迫觀念與行為的持續強化與升級。有過強迫思維與行為的人都曾體驗過,一個不合理的念頭閃過時,就會下意識地進行抵抗。可越是投入大量的注意力,雜念出現的頻率就越高,最終陷入惡性循環,無法擺脫。
強迫動作同樣如此,雖然在第一次與第二次重復動作之間苦苦掙扎,告誡自己不應該也不合理,也極力克制自己的行為。但身體仍然不由自主地反復進行洗手、檢查門窗等。
為什么強迫觀念無法被理性所控制,強迫行為不受理智的約束呢?首先肯定是生物學因素在起作用,就是神經遞質的紊亂,調節情緒相關的神經網絡傳導不暢,相當于一臺計算機因為網絡信號的原因出現卡頓了。其次就是自身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引起不愉快的體驗上,不斷放大癥狀,而持續的關注又導致觀念與行為的強化。
減輕強迫癥狀的關鍵不是使癥狀完全消除,不留下一點痕跡。而是當不該有的念頭或不合理的行為產生的時候,不去加以對抗,更不要投入大量的注意力。越是允許千奇百怪的雜念出現,雜念從出現到消失的過程就越短。越是允許自己產生重復的動作,就會減少強迫行為的次數。
因為所有癥狀的持續與加強,都是自身不斷地對此作出反饋,使得與此相關的神經連接變得更加牢固。而越是不加以注意,采取忽略和輕視的態度,對癥狀賦予的能量也就越少。長此以往,神經連接也會逐漸斷開。而癥狀就像是一個從過敏到脫敏的過程一樣,逐漸弱化,甚至有可能消失。
雖然包括強迫癥在內的焦慮問題有著堅實的生理基礎,比如神經遞質紊亂或前額葉受損、杏仁核過度活躍等,但我們可以把放在負面體驗的注意力給轉移到其它方面。比如享受美味的食物,欣賞美麗的風景,跟身邊人聊聊天。
有意識地專注于能夠令人放松和愉快的事物,從而反作用于大腦,建立起能夠令人產生積極情緒的神經連接。畢竟大腦的可塑性很強,會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作出相應的調整。讓新的神經連接取代舊的神經通路,將負面消極的情緒狀態切換到正面積極的認知模式。
放棄關注焦慮障礙有關的所有信息,從形成的原因到治療的方法,以及癥狀本身。而對那些能夠引起正面積極的體驗的事物持續關注,就能從焦慮的沼澤地中解脫出來,哪怕沒有完全解脫,至少不會那么痛苦。長此以往,大腦也會向積極的一面重塑。
總而言之,允許瑕疵的存在,接受不完美的世界。避免用放大鏡去觀察焦慮,盡量不作出反饋。多關注積極美好的事物,建立起新的神經連接。一旦大腦適應了正面的認知模式,焦慮和抑郁也就沒有了生存空間。
作者|蔡銀兵【心理學者,專欄作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