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過很多“網上最權威”標識的文章,一看到這個標識有些人肯定會覺得“這也太不謙虛了”,但看完文章以后才發現“還真是這么回事”。我之所以要起這樣的標題,是因為發現網上從來沒有人用真正科學的正確信息和方式來討論相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個問題對中國未來的國運極端重要。美國軍工最大的教訓,就是整個軍工產業鏈都快被掏空了,其學術界、智庫(甚至美國軍方內部的智庫)、國會老爺們、政府決策機構居然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中國并非就完全解決了這一問題,如果中國不從美軍發展過程中吸取慘痛的教訓,未來我們自己也走到美軍今天的這種悲慘地步并不是絕對沒有可能。
我已經寫過很多關于美國軍力的文章,的確有多個朋友問過我:汪老師,你怎么這么自信,中國軍方很多體制內的人都沒你這么自信。也的確有很多體制內的軍方人士直接向我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確實比一般的問題要難,因為涉及更多保密的要求,我不能說太多。本文我不涉及具體的武器裝備指標,也不涉及未公開的機密信息。而是主要從產業鏈的一般規律,以及我在中國軍工產業鏈中曾經承擔過的角色來給出解答。
1.產業鏈
軍工產業鏈也是符合一般產業鏈發展規律的。他們并非都是專業軍工企業構成,也包括大量民品產業鏈,甚至民品產業鏈組成比例可能會遠大于專業軍工體系。問題是,很多民品企業向軍工企業提供產品,無論僅僅出于商業目的,還是出于軍工保密的目的,總之,他們很有可能把該民品企業的信息全部抹除掉,標識成該軍工企業研發生產的產品。其實普通民品產業鏈也有這么干的,這就是OEM。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從民企外購產品的軍工企業,你可以說它在這一部分產品上就是一個“包工頭”的角色。問題只是,這么一來,如果不是能深入介入產業鏈的人,可能就不知道在這些軍工企業上游還存在哪些民品企業。這就是為什么即使是體制內的人,如管理者或研究者等,可能也不知道相關信息原因所在。
你也不能因為可以稱他們是“包工頭”,就因此說他們沒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事實上,這是現代工業社會普遍的情況。所有的企業、包括軍工企業,其核心能力都只是整個產業鏈上很短很窄的一個環節。他們能做好這很短很窄的一個環節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即便是做垂直整合的企業,也僅僅是比一般的企業產業鏈擴展得稍寬一些而已,還是要有很多上游生產材料必須是從其他企業外購的,也得做“包工頭”。就算自主研發能力已經非常強的華為,也有大量產品是需要從別人那里購買的。華為能做電阻電容嗎?能做PCB板嗎?他沒做,不是能力上一定做不到,而是從經濟性上說他做起來很不劃算。
如果一個企業什么生產都不生產,只做營銷和市場渠道,那就更是包工頭了。但他們還是在渠道管理、市場需求、客戶管理、市場營銷、售后服務上有自己專業強項的。
如果要用最簡單的話來回答為什么我會比很多體制內的軍方人士更自信,因為我就是曾為軍工企業“包工頭”們提供過產品技術,也知道很多民企朋友為軍工企業的包工頭提供產品技術的人。但很多體制內的人不一定清楚我們的存在,因為我們的信息在他們能看到之前全都被抹除得一干二凈。他們只看到軍工企業,可能感覺他們研發能力很有限,根本干不了太多活,所以信心很不足。但他們不知道很多核心技術和產品根本就不需要這些軍工企業來做,他們只要做好包工頭,把成熟的產品技術拿回去稍做定制改造直接用就可以了。中國軍工今天的能力并不只是這些軍工企業的能力體現,而是整個中國產業鏈的體現。甚至于絕大多數技術是體現在整個產業鏈上,而不是軍工企業內部。所以,整個中國軍工的真正能力是什么,我比軍方內部的智庫和管理人員、研究人員更清楚,因為我就是曾經提供這些能力的人,我是對自己,對中國民品研發生產企業很自信。我曾負責談判如何把我們民品的電路板子定制出所需要的軟件接口,把哪些地方的標識徹底改掉,電路做什么樣的調整......連我們公司自己的研發人員都不知道這些板子賣給誰,賣去干嘛用的,我當然略知一二,但知道再多也不能具本說。然后作為我們客戶的軍工企業拿回去做一個操作界面,再然后,這就完全地、純粹地是他們自己研發生產的產品了。他們的產品可能又是集成在更大的產品形態中,他們也是產業鏈上很短的一環。
軍品產業鏈
如果你只是一個研究或管理人員,就算是軍方體系內的權威人員,也不可能把所有產業鏈上的信息都搞明白的。因為你不僅沒有這個權限,更重要的是相應的軍工企業就算從自己利益角度出發也不愿讓你都搞明白。為什么?軍工企業也是企業,他們也要通過應標去爭項目的。如果讓那些評標甚至寫標書的體制內權威專家們把這些產業鏈都搞清楚了,下次寫標書時把相應部分拆開,直接讓我們來做,那他們吃啥?
即使你是體制內權威的專家,你知道我們的存在嗎?你要是知道,你早就來找我們了。你不知道我們的存在,或者能猜到但就是確定不了具體是誰,那就表明你不是真正了解整個中國軍工體系能力(遠遠不止是軍工企業的能力)。你有什么信心不足的?只要包工頭做得好,整個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產業鏈,全都可以是中國軍工的核心能力。
我們可以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現在殲-10在印巴空戰中一戰成名,大家都知道殲-10很牛了。殲-10是成飛研發生產的,但成飛到底做了什么?有什么核心能力?
殲-10的航空發動機是成飛研發生產的嗎?不是吧!
空戰中擊落法國陣風、蘇30MKI、米格29的是PL-15,它是成飛研發生產的嗎?不是吧!
殲-10能比陣風等看得更遠,主要靠機頭KLJ-7A相控陣雷達。這是成飛研發生產的碼?不是吧!
但這些能影響成飛生產出的殲-10把陣風干掉嗎?不影響吧?!
所有外人看到的最核心技術的部分好像都不是成飛研發生產的嘛,那他不是什么核心能力也沒有?就造了一個機殼子?這就是很多沒有信心的人、甚至是體制內的人看到的信息。
我們僅以KLJ-7A雷達為例,簡單看下它已經公開的產業鏈部分,就知道現代工業的產業鏈有多龐大了。KLJ - 7A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發生產單位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其核心供應商是國睿科技。國睿科技就是中電科十四所旗下的企業。中電科五十五所為雷達的T/R組件主要供應商,具體是中電科五十五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國博電子。國博電子研發生產的T/R組件也是一個集成,其氮化鎵器件也是交第三方生產的,只是公開資料中并未說明是哪家公司代工。中國具備高功率氮化鎵器件生產能力的公司有多個:三安光電、英諾賽科、士蘭微、華潤微(或其他隱藏未公開的企業)等民企,理論或技術上都可以具備代工的可能。這才是最核心的能力部分,他們不是軍工企業。
以上這還只是從最核心的雷達器件線索進行的產業鏈追溯。而要制造一部完整的雷達,里面組成的器件和部件還多著呢!所以,打下陣風的只是成飛的殲-10嗎?當然不是,背后是一大批中國軍工產業鏈上的企業(包括大量民企)提供的能力。
但是,即使成飛在里面只是產業鏈上很短的環節,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們需要把成千上萬的產業鏈上游各個企業的產品集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滿足設計要求的整機產品。尤其是他們開發了一些很關鍵的,不能交給別人的技術,例如電傳飛控軟件。楊偉最初就是因為成功開發了殲-10的飛控軟件,后來成為殲10和殲20總師的。
再舉一例。大連造船廠和江南造船廠生產了中國大型的航母和導彈驅逐艦。他們有什么核心能力?船的總體是武漢701所設計的。發動機、雷達、通信、各型導彈、新型大垂發、346B型相控陣雷達、火炮、近防系統......但凡你能說得上比較牛叉的裝備,基本上都不是這些船廠生產的?那他們生產了啥?主要就是焊接了船殼船體,甚至有些船體的分段都是外包給其他廠家,他們主要把分段焊接起來。船廠最多的工人就是焊工,這就是他們最核心的能力。但他們還需要把船上使用的所有裝備按圖紙整合在一起的能力。這種核心能力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你以為美國的英格爾斯造船廠能比大連造船廠能力強多少嗎?他也主要就是焊個船殼,船用發動機、導彈、通導、雷達......他同樣是都做不了,大部分核心技術他也是只能做包工頭,然后做集成。
為什么最近十多年中國軍工好象突然間大爆發?這不僅僅是中國軍工在其核心能力上不間斷沉淀,幾十年的積累,也是中國整個制造業產業鏈迅速完善成熟的結果。
2. 全產業鏈
現在,媒體上幾乎是個大V都能像唱山歌一樣說中國的全產業鏈優勢。但你能清楚地理解到中國的“全產業鏈”是怎么來的,以及形成這個之后有多恐怖的能力嗎?
也經常聽人們談美國產業空心化,鐵銹帶......但這些對他們來說純粹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已,并不清楚它們到底意味著什么。但我是到鐵銹帶直接考察過很多銹死的企業,和他們的老板了解過他們的企業是怎么一步步銹到死的過程的。
中國在很多制造業的核心能力上真是靠自己不斷積累摸索出來,但可能出乎人們意外的是,有大量產業鏈上的技術工藝,真的是歐美日等企業手把手教會給中國企業的。比如,就是在最近的疫情期間,因為西方大量企業突然停工,供應鏈斷了,只有中國在生產。所以,歐美日采購商們,就偷偷將很多過去我們做不了的產品配方和生產工藝,手把手地教給中國企業生產,以保證貨源不會中斷。
我在一個最近的項目中用到的熱融膠,原來不僅中國不能生產,甚至相關產業界幾乎都不知道西方企業還藏著這么個高科技的東西。但是疫情期間西方停工斷貨,西方下游環節的企業就手把手地把配方和生產工藝教給中國企業,一夜之間在中國普及。
原來中國軍工的單兵夜視裝備是欠缺的,但疫情期間需要大量的額溫槍、紅外測溫設備,由此很多相關的紅外器件生產工藝迅速在中國發展成熟,國外供貨商在這個過程中也是積極提供幫助的。這個基礎建立起來了,中國單兵夜視器材一夜之間就成熟列裝了。
關鍵是中國企業也好學,并且學會后給西方客戶生產的價格也真的是太感人了。人家也真愿意教。但是,沒人會從頭開始教起的,中國企業能獲得這樣的資源,也是自己不斷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只要教一點關鍵性的地方,就能提升一大步。這就像黑洞,吸引的外面物質越多,自身質量就越大,就越是具備吸引力。
很多美國的企業空心化過程的規律是這樣的:
因為產品成本上競爭不過中國的企業,最終不得不選擇將生產轉到中國來。轉的方式是兩個,一個是自己在中國投資設廠,另一個是索性外包給一家中國企業做。自己投資設廠所需要的資源太多了,比較大的企業還好辦,中小企業就很難了。所以,相當大的一部分是直接外包給中國企業生產。
那在美國的廠怎么辦?一部分可用的設備打包運到中國合作的廠家。生產線的工人接近全部裁掉。少數技術骨干到中國手把手培訓中國合作的廠家學會生產相應的產品。假設原來在美國的廠1000人,生產線工人700人,這么一搞可能就剩下300人左右的研發、市場、管理、售后。
再然后發現中國的廠家研發能力也越來越強,研發也搞不過中國企業,人員成本比原來生產線工人還高,第二步就是把研發部門也裁了,剩下少數骨干到中國手把手地提供產品設計、生產標準、質量標準、管理規范培訓,一定要讓中國企業能達到像美國工廠一樣的生產能力,像美國企業一樣規范地研發。這么一裁,就只剩下三五十人了。
最后,美國工廠就是老板、負責售后的員工,公司最老的、老板出于感情實在不愿裁掉的員工。我有一個同學,在美國工作的公司都關門了,但作為售后一直被客戶養著。
如果這是一家軍工企業,美國政府的老爺們絕大多數根本發現不了這個變化過程。在這個軍工企業1000人時,產品是正常供貨的。
裁成300人時,還是與過去一樣正常供貨。
最后裁成3、50人時,還是與過去一樣正常供貨,甚至供的貨更多。如果僅看產品,他們整個生產過程,包括每一個中間環節的質檢都是美國廠里生產、由美國工人檢驗的。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國會那幫老爺們,甚至美國軍方的那些研究機構、智庫、相關學者......可能連一點感覺都沒有,下面居然發生了這樣天大的變化。
我寫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在這個產業鏈信息不暢的問題上,別以為中國的情況比美國好多少,只是由此引發的惡果還沒有出現而已。
3.產品迭代——為什么軍工技術進步很可能不如民企?
任何產品技術發展規律都是一樣的,很難一步到位開發出理想的產品,并且隨著底層技術的不斷進步,任何產品技術都是需要不斷進步的。這種進步并不僅僅是吸收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而且是需要在實際應用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產品成熟度的問題,不斷碰撞出新的思路,并且不斷在產品應用中獲得成熟和進步。
民品可以在實際應用中持續且非常廣泛地迭代,實現以上與底層技術的同步發展,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持續微創新。但是,軍品就存在一個實際應用的巨大問題。武器裝備最終是要用于戰爭實踐的,但即使是特別好戰的美國,也不是說就可以普遍地持續進行各種戰爭實踐。這帶來的問題是什么?有可能武器裝備設計中存在的致命問題,在很長時間內都發現不了。
美國自1991年蘇聯解體后,整個軍工發展的戰略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和轉向在今天看來實在是愚蠢至極,但在整整30多年時間里一直發現不了。這30多年間美國其實一直不間斷地在進行戰爭實踐,但他的交戰對手都是伊拉克軍隊、阿富汗游擊隊等軍事能力很弱的對手,沒有遇到過真正同級別的武裝力量。美國在過去30年的武器裝備發展理念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的海軍在海上根本沒有對手,美國的空軍在天上根本沒有對手。所以美國的海軍和空軍全力針對的作戰對手就是陸地上的敵人,只需要發展對陸攻擊能力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海軍裝備的目的不是爭奪制海權,空軍裝備的目的不是爭奪制空權,都是只考慮如何更爽地欺負陸地上的敵人,今天看來奇葩至極吧,但過去30多年美國軍事的基本發展戰略的確就是這樣的。這個戰略直到中國2011年1月11日殲20首飛,尤其2017年6月28日第一艘055南昌艦下水后,才發現完全搞錯方向了,但為時已晚。
中國在2000之前,軍工單位是有獨立研發各種通信技術和設備的,但隨著巨大金中華在通信領域的全面崛起,進入21世紀軍工單位就很快完全放棄幾乎所有軍用通信系統和設備的研發,直接采用民品技術改裝了。單兵式的戰場通信系統,基本上就是直接在民品的4G或5G通信設備基礎上,按軍品要求換一些器件,定制一些特定戰場通信功能,信道按軍品保密要求加上標準的軍用密碼,然后裝上迷彩的殼子就成了。
一個特別能反映民品研發能力的案例,是我多次介紹過的碳纖維產品技術。中國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集中體制內的精銳資源進行攻關,攻了40年都沒攻破T300的碳纖維技術,但最后被一個初中畢業的村支書陳光威領導的鄉鎮企業光威拓展給攻破了。他們是從碳纖維釣魚桿做起,一步步做碳纖維布的預浸料生產線,再然后攻克TT300碳纖維拉絲工藝。光威復材于2017年上市,現在中國軍工和航天領域絕大部分產品采用的都是光威復材的碳纖維產品。陳老爺子2017年在公司上市前半年因長期積勞成疾離世。這些中國軍工發展過程中非常偉大的英雄們,一般人根本看不到。
隨著中國整體產業鏈的迅速完善,中國軍工企業事實上是在逐漸收縮于自己不可替代的專業領域。如果民企可以做的產品技術,可以在民用市場上持續快速迭代的,基本上都交給民企去做了。
那美國的情況是什么樣的呢?由于其產業的空心化,他們迭代著、迭代著,相當部分的產業鏈就迭代到中國企業里去了。一旦形成這種轉移,在美國的技術迭代就逐步停止,技術迭代過程就逐步只發生在中國企業里。要不了多長時間,中國工藝技術就會在原來基礎上提升巨大的空間,美國很快就失去這些技術領域的工藝技術優勢。
2019年華為第一次受美國制裁時,海思突然間進入人們的視線。當時的說法是海思是華為的一個備胎,在沒有市場應用的情況下一直就這么純粹靠投入備著,美國一制裁,馬上就突顯出海思的備胎價值了。這屬于一個神話,根本不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如果沒有技術產品的持續迭代,不可能突然間一大批產品就獲得成熟應用的。
華為海思的CPU芯片最初是通過人們一般不太關注的機頂盒市場持續迭代發展成熟起來的。我在數碼視訊工作時,與華為海思機頂盒芯片有大量的合作,并為此多次受邀去華為公司參觀洽談過。我是親眼看著華為海思芯片從最初不太成熟,然后一步步趕上并超過當時機頂盒芯片領域的一線品牌的ST,最后可以與這個領域最頂尖的博通公司芯片一較高下,然后才轉身進入手機市場的。離開技術迭代,不可能一步登天的。
4. 關稅戰暴雷
現在的美國軍工體系,表面看與中國軍工體系差不多,其實這是兩者不一樣的地方——各有各的軍工生產體系。但兩國相同的是:整個軍工產業鏈上游,可能都是在共享中國產業鏈!就問你意外不意外?驚喜不驚喜?
不久前美國F35曾被發現有中國企業提供的產品而被叫停工,后來這事不了了之,又開始生產了。因為如果絕對消除F35產業鏈上游所有的中國企業產品,那F35就只能停產了。除了生產個外殼可能別的什么都生產不了。美國政府的人知道嗎?他們真的不完全清楚或完全不清楚,就如同中國軍方體制內的人都不完全清楚中國軍工上游產品從哪里來的一樣。
但是,特朗普的偉大之處,就是他真的讓中美兩國都清楚理解了什么叫中國的“全產業鏈”和美國的產業空心化到什么程度了。當他向中國開出145%的關稅時,普通人都認為的是這會讓美國老百姓圣誕樹、衣服和芭比娃娃價格暴漲,殊不知他這么一搞,整個美國軍工體系都沒法玩了。你以為特朗普會真在乎美國學生的鉛筆和寫字本價格上漲嗎?他很親切地對美國的孩子和老師們說:你們少用一些就是了嘛。特朗普真正承受不起的,是美國整個軍工體系都玩不下去。與中國能聽到的成飛、大連造船廠、江南造船廠一樣,他們主要的能力也是造個殼子,并且做大量產業鏈上游產品的包工頭。美國政府官員和國會議員們根本就不知道這些產業鏈有95%都已經跑到中國來了。所有人都以為美國在用芯片卡中國的脖子,只有當特朗普搞出145%的關稅時,很多人才猛然發現美國不僅是脖子被中國的中重稀土、戰略金屬卡著,他的頭、胸、腰、大腿、小腿、腳脖子、10個腳指頭、胳膊、手腕、10個手指頭全被中國產業鏈卡得死死的。如果沒有中國產業鏈支持,美國連生產最簡單的子彈都困難。
美國人很早就感覺到不對勁,很早就想把產業轉回去。方向是不錯的,但你知道他們最初是為什么從美國轉到中國來的嗎?如果你不知道,又怎么能想得明白怎么才能把它們轉回去?
中國為美國企業做了很多OEM,我自己就親自參與過很多為西方企業做OEM的談判和操作,這就是很重要的產業鏈轉移過程。我們把自己產品所有能發現在中國研發生產的痕跡,全都抹除得一干二凈。另一方面,他們也會把當地市場的市場需求、技術標準、質量標準原原本本地、手把手地教給我們。如果能力強一些的,他們的企業還會自己設計一個外殼,操作界面也是他們自己開發,然后就儼然是他們開發出了一款全新的產品。
知道中國企業現在OEM的能力強到什么程度嗎?如果你把公司LOGO的標牌扔到激光LOGO刻印機上,根本都不用擺放整齊,激光刻印機會自動地識別LOGO標牌的不同擺放角度,并正確打印不同企業的LOGO。OEM的與生產自己品牌的成本已經幾乎沒差別了。
試問一下:美國企業愿意為中國企業OEM并且生產打中國品牌的產品嗎?如果不愿意、或者根本就沒有經濟空間,你又憑什么讓中國的產業轉回到美國去?
你能讓中國企業手把手教美國企業整套生產工藝嗎?
你能讓在美國生產成本只是在中國生產成本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嗎?
如果做不到,憑什么讓產業回流到美國?
美國的軍工,就差把航母的分段也外包給中國企業生產了,國會那幫老爺們居然還幻想著去幫臺灣對抗解放軍?他們只看到中國造船能力是美國的230倍,這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這230倍只是焊船殼的能力差230倍,真正的問題是美國軍工產品從產業鏈角度說可能90%以上都是在中國生產或被中國生產控制的,美國本土的產業鏈能力接近被掏空了。這就是2018年開始貿易戰之后美國不斷討論供應鏈安全問題原因所在。太晚了,你丫美國制造業都空心化到今天這種程度了才來談供應鏈安全有個鬼用。一些中國學者在談中美可能脫鉤時還怕得要死。美國的確有本事把自己怕得要死的事情,搞得讓對方害怕。特朗普專門對中國搞出145%關稅,就是對中美全面脫鉤的測試,結果如何?中國最多就是少賺點錢的問題,而對美國卻是生死存亡——所有美國產業的血管都可能會被扯斷。
美國產業空心化問題并不是始于中國產業崛起,而是二戰后就開始了。面對中國,美國最初做法是想與過去一樣,通過把產業鏈轉走,轉到聽美國話的落后國家去來解決問題。但凡美國有本事能把產業鏈從中國轉走,他就不會打轉回美國的主意了。他打這個主意本身就證明想把中國產業鏈轉到別的國家去不那么成功。想讓中國產業鏈轉到別的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都難,你怎么會認為轉到美國去會更容易?
5. 腐敗還是能力喪失?
近期傳出過很多美國軍品生產過程價格畸形的問題。美國國會議員沃爾茲在國會質疑一小袋軍品生產用的零件居然要9萬美元的事件。這是一種常見的機械零件襯套,通常用于減震、旋轉支撐和隔熱等。普通美國人采購這種零件只要100美元,與軍方采購價居然是近千倍的差距。軍品會貴一些,這是合理的,但價格差到上千倍也太離譜了。這個問題只是表面上看的腐敗嗎?腐敗是肯定的,但并不見得全是單純腐敗的問題。如果最初評標的人或負責管理的人稍微懂行一點的話,不可能發現不了這種太過離譜的問題。它表明的是:隨著美國產業鏈的空心化越來越嚴重,美國從政府到軍方管理層,懂行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價格的差異大小是與信息鴻溝的寬度成正比的。不對稱的信息差越大,價格差就越大。這種離譜的價格情況中國也不是沒有,但一般都是在信息不對稱程度比較大的地方產生。比如普通的單位采購數據設備,這些單位的人和上級機關一般都不懂這些數據設備是啥,對市場體格是多少根本沒概念,這樣就可能被一些腐敗分子搞出特別離譜的高價。
很多基本的規律都是一樣的,我們今天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從美國身上吸取中國未來發展的教訓。
1.堅決阻止中國的“金融繁榮”和產業空心化。不能到事情都已經無法挽回的時候才發現問題。
2.中國軍工今天的成就,還是在民品軍用存在巨大障礙情況下獲得的。如果有效地消除其中的障礙,中國軍工更是會達到民品一樣的技術進步程度和進步速度。
3.因為軍品的發展難以有普遍和持續的戰爭實踐檢驗迭代,系統的武器理論發展就特別重要。美軍過去30年戰略方向的重大錯誤和教訓,是已經極端地違反武器發展最一般規律。我所撰寫的《超越戰爭論》(在軍方講課時都采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數學原理”)是第一個系統地建立完全公理化基礎上數學化軍事理論。其中所有軍事原理尤其武器理論超越了任何具體的武器裝備技術,建立了一般化的武器發展理論基礎。可以為在缺乏戰爭實踐迭代情況下的武器發展提供重要的另一個檢驗參考,至少可保證別出現戰略方向的重大且極為低級的錯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