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美國電影《神秘友友》。
片名IF / Imaginary Friends? (2024),別名幻幻之交(臺) / 再系“腦”朋友(港) / 無中生友 / 假想友人 / 幻想朋友 / 腦友記。
《神秘友友》的開場如同一把鈍刀,剖開“家庭電影”的糖衣。
母親的癌癥、父親的心臟手術、醫院消毒水的氣味……這些現實打擊將12歲女孩碧過早捶打成“小大人”。
她拒絕奶奶提供的畫筆,聲稱“不是孩子了”,卻在深夜攥著舊相機反復回放全家扮超級英雄的錄像。
當生活的陰影吞噬純真,碧也陷入了低沉。生活對碧而言,像被抽走底色的畫布。
她所看到的只是母親的遺物攝像機,父親病床前堆滿強顏歡笑的玩具,祖母藏著的褪色蠟筆。
直到她撞見一只會跳舞的蝴蝶和一只紫色毛絨巨獸。她的生活有了新的顏色。
“IF”的意思是“Imaginary Friends”,想象中的朋友。
IF不僅是想象中的,更是被遺棄的。他們是被成長甩下的“童年遺物”,芭蕾舞大黃蜂、彩虹獨角獸、影子偵探、紫色毛怪,當童心消失,人類也就看不到這些朋友了。這些曾陪孩子對抗黑夜、擊退噩夢的英雄,最終淪為記憶的殘渣。
卡爾帶碧潛入康尼島地下的IF養老院,仿佛闖入一家“幻想殯儀館”。這里就像死了心的成年人一樣,早已失去了生氣。成年人忙著討生活,早忘了童年樂趣。
留意碧與卡爾的衣著變化,能讀出一部微型角色成長史。
初遇時,碧穿著灰藍毛衣配工裝褲,像把童年鎖進保險箱;卡爾則是萬年不變的灰夾克,活脫脫一個“情緒囚徒”。隨著兩人為IF尋找新家,碧的圍巾染上晚霞色,卡爾的外套泛起薄荷綠。等到了廢棄游樂園,碧套上母親遺留的亮片外套,在旋轉木馬上放聲大笑,服裝不再是盔甲,而是破繭的蝶翼。
衣服的變化暗示著心靈的解凍,服飾變化在結局達到高潮。當碧的父親手術成功,她換上鵝黃色連衣裙奔向醫院,卡爾則罕見地解開襯衫紐扣,讓風灌進衣襟。
說個小彩蛋。
奶奶正在看的電視上的電影是《哈維》(Harvey,1950),講述了一個男人和一個想象中的朋友的故事,這個朋友是一只六英尺高的兔子。
醫院里的孩子本杰明身邊有一條塑料綠龍。片尾,綠龍和他一起坐在長凳上。
表面看起來這是一部兒童電影,其實是拍給成年人看的故事,就像《朱同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一樣。
當紫色毛怪的主人在會議室崩潰大哭,當護士盯著監控器沉默不語,孩子們或許只看見滑稽的紫毛團,成年人卻聽見內心某處的裂響。成年牛馬們用PPT埋葬幻想,用房貸掐滅星光,會不會在某個加班的深夜,突然想起曾有個伙伴陪自己對抗衣柜里的怪獸。
影片最后一段最為感人。當碧將IF們送回原主,發現所謂“配對”實則是雙向救贖,并不僅僅是孩子需要IF,被生活壓迫的成年人更需要被找回童年。
《神秘友友》肯定不完美,甚至很套路,但并不妨礙成年人找回遺忘的情緒。
成熟并不僅僅是“情緒穩定”,更是取悅自己。真正的成長從不是殺死幼稚,而是學會與那個相信魔法的自己和解。
神秘的友友們可以讓我們誠實面對那個縮在記憶深處的自己,輕聲問:要不要一起玩?哪怕只剩想一想。
治愈現實的良藥,
找回遺失的童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