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突然亮起火光,一枚"民兵-3"洲際導彈劃破太平洋夜空。
據悉,這枚洲際核導彈以時速約2.4萬公里的速度高速飛行大約6700公里,命中了馬紹爾群島的夸賈林環礁試驗場目標。
現場監測數據顯示,這次升級版導彈的落點偏差僅有93米——這個精度足夠摧毀加固混凝土掩體里的發射井。
軍迷們應該記得,這款服役超半個世紀的"老古董"原本計劃要被"哨兵"導彈取代。
但五角大樓最近愁得直撓頭:替代計劃預算從777億暴漲到1600億美元不說,服役時間還推遲到2030年后。
現在只能硬著頭皮給"民兵-3"續命,這次試射的升級制導系統就是續命手段之一。
要說這導彈試射的時間點真有意思。
就在發射前兩周,美國剛被胡塞武裝逼得從紅海撤走軍艦,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也完全沒給白宮留面子。
更尷尬的是,特朗普團隊私下要求澤連斯基停戰談判,結果烏克蘭總統府直接裝沒聽見。
這些事拼在一起看,難免讓人感覺美國的指揮棒有點失靈。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美軍核家底確實厚實。
現在14艘俄亥俄核潛艇帶著2800枚分導核彈頭在水下待命,每艘潛艇的火力都超過多數國家的全部核武庫。
B-21隱形轟炸機配合射程2500公里的AGM-181導彈,能在防空圈外發起精確打擊。
再加上陸基導彈部隊,這套"三位一體"的核打擊體系仍是全球最完整的。
有意思的是美國這兩年突然轉向搞防御。
砸了2.5萬億美元搞"穹頂計劃",說是要打造本土導彈防御網。
但懂行的都知道,現有的攔截系統對付飽和攻擊根本不夠看。
與其說是真能防住,不如說是給老百姓吃定心丸——畢竟自家國債都快爆雷了,總得找點安全感。
說到經濟,華盛頓現在確實頭疼。
雖然官方沒公布具體債務數據,但財政部長耶倫最近半年見了12次華爾街巨頭,這頻率比見她家孫子都勤。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四月份的報告直接提醒,美元信用透支太狠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這種情況下,核武器倒成了最保值的"硬通貨"。
觀察家們注意到個有趣現象:美軍今年核演習次數比去年多了40%,但航母打擊群出勤率反而降了15%。
這或許印證了五角大樓的新思路——常規力量不夠,就拿核威懾來湊。
畢竟維護400枚陸基導彈的開銷,可比養11個航母戰斗群便宜多了。
不過這種策略也有風險。
俄羅斯剛試射的"薩爾馬特"導彈能帶15個分導彈頭,朝鮮的新型固體燃料導彈反應速度比"民兵-3"快兩倍。
更別提某東方大國的乘波體高超音速武器,現有反導系統根本攔不住。
美國這波核升級,到底能撐多久的局面,還真不好說。
最近蘭德公司出了份報告挺有意思:如果現在爆發核戰爭,美國本土攔截成功率不超過30%。
但要是把30%說成"三分之一的生存機會",聽起來就順耳多了。
這種數字游戲背后,藏著決策者多少焦慮,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說到底,這次"民兵-3"試射就像中年大叔的健身照——既要展示實力,又怕暴露疲態。
從技術角度看,93米精度確實厲害,畢竟這相當于從上海打顆子彈命中杭州西湖里的三潭印月。
可要是細想,需要用50歲的導彈來撐門面,是不是也說明軍工創新遇到瓶頸了?
站在太平洋對岸的我們倒不必緊張。
看看美國自己公布的核彈頭保養記錄,去年有17次維護未達標被通報。
與其擔心這些"老伙計"的準頭,不如關心下他們的安全鎖夠不夠牢靠。
畢竟比起被導彈瞄準,誤發射才是全人類的噩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