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印巴在克什米爾方向打了3天仗,宣布停火。但接下來的10天里,印度搞出了一個大新聞劇場:發了幾輪“勝利戰報”,開了全國范圍“慶功會”,還派了7個代表團,飛了32個國家去“講故事”。
像不像有點急了?急著讓人相信這仗打贏了,急著把結果蓋棺定論,急著在質疑來臨前,搶占解釋權。
可越是主動出擊,越顯得底氣不足。
就像那份戰報。
說是“辛杜爾行動”大獲全勝,一口氣列出“擊落8架F-16D”、“摧毀紅旗9系統”、“打掉C-130運輸機”等“重磅成果”。
問題來了——這些數據,一點都對不上。
F-16D?巴基斯坦最多6架,你哪來打掉8架?還有C-130,這種運輸機能低飛進戰區?
更搞笑的是,原來印度媒體吹的是“成功攔截PL-15導彈、擊落梟龍”,這回梟龍一句沒提,PL-15也徹底消失。
真打贏了,為什么每份報告都在自相矛盾?你說這不像“戰報”,像不像“護盤稿”?
護誰?不是護印度軍隊,是護莫迪。
外交部長蘇杰生被圍攻整整兩周,就因為他說了句:“我們事前通知了巴基斯坦。”結果網友一頓開火,說他“通風報信”、“背叛國家”。評論區直接炸了鍋。
更倒霉的是外交秘書唐勇勝。他是第一個宣布“停火達成”的人,結果成了右翼民族主義分子的活靶子——“軟弱”“賣國”“巴基斯坦代言人”,甚至家屬信息被扒出來掛到社交媒體。
可你看,莫迪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不是解釋,而是發布“勝利戰報”。
這就很清楚了,沒人真的在乎打贏沒打贏,大家只關心有沒有辦法維穩。
可最不敢提的戰果,反而是最打臉的那一條。
5月8日,路透社引述美國軍情系統的內部通報:此次沖突中,中國的殲-10CE戰機擊落了三架印度“陣風”戰機。不是巴基斯坦方面說的,是美軍評估得出的結論。
問題就來了:殲-10是誰的?中國的。
“陣風”是誰的?法國的,但買家是印度,莫迪親自拍板采購,用來當“空軍翻身工程”。
一架陣風2.6億美元,三架就是將近8億美金的代價。
要說沒心痛,是假的;要說不尷尬,更是睜眼說瞎話。
所以,印度戰報里壓根不提“殲-10”、不提“陣風”,連名字都不帶寫的。
怕什么?怕一提就等于承認——幾十億美元的戰略空軍計劃,被對手直接錘穿。
這是面子問題,更是信任問題。國際輿論會追問,國內反對派會質疑,投資市場會動搖。
所以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不提。
可嘴上不說,身體卻很誠實。
就在這場沖突后一周,印度突然解封了此前被禁的中國官媒賬號。幾天后,莫迪又宣布:放開中國空調壓縮機進口限制。
這事表面看不大,其實打了自己一耳光。
要知道2023年,壓縮機可是印度“印度國產化戰略”的標志項目,當初說得響亮:“國產替代,擺脫依賴”。
現在呢?管制悄悄解除,新聞都不敢大肆宣。
為什么?因為現實告訴他們:打嘴仗可以,真打起來——打不過。
一邊不敢提中國戰機的戰果,一邊悄悄恢復對華貿易,這不是轉向,是低頭。不是和解,是算賬算明白了。
可打臉的還不止這些。
就在國際戰線被高調宣揚的同時,印度國內也在崩。
5月21日,印軍在恰蒂斯加爾邦與納薩爾派武裝交火,打死27人,還“剿滅首腦”。看起來像大捷,其實年年有這戲碼。
納薩爾派組織被宣布“徹底清除”多少次了?至少六次。但每次都像韭菜割不完,為什么?因為它不是簡單“反政府武裝”,而是土地矛盾、貧富差距、種姓制度長期積壓的結果。你靠槍可以贏一次,但“春風吹又生”。
更諷刺的,是印度東北方。
曼尼普爾的騷亂、梅加拉亞的族群沖突——新聞根本不提,社交平臺屏蔽關鍵詞,全靠“穩定大于一切”來維系。
你就會看到一個極其荒誕的圖景:
邊境剛停火,全國“喪事喜辦”;外交才低頭,對外卻開宣講團;真傷沒處理完,輿論已經集體“喜報輸出”。
打3天仗,慶10天勝;講不清戰損,就發模糊勝利;捂不住內部,就出國貼獎章。
這不是“贏麻了”,是“虛撐著”。
巴基斯坦有沒有大勝?不好說。但印度,確實輸不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