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文學家王勃,六歲作詩,十六歲入仕,二十六歲去世。
王勃的人生本應無比精彩,只可惜天妒英才,誰都沒有料到,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故事會這么快就草草結尾。
王勃不只給我們留下了《滕王閣序》這篇千古美文,他在臨死之前還留下了一篇千古奇文……
一文落九天
王勃的一生寫過三篇很出名的文章,而他這短暫的一生,也因為這三篇文章被分為了三部分。
第一篇文章叫做《檄英王雞文》,這是一篇戰前檄文,但是他即將要討伐的對象,卻是英王李顯的一只斗雞。
王勃寫這篇文章的契機,還要從他入仕開始說起……
公元666年,王勃通過一篇文章,得到了唐高宗的賞識,成功走上了仕途。當時的王勃才十六歲,是唐朝最年輕的官員。
由于王勃年紀尚小,所以皇上并沒有讓他外出任職,而是將他留在長安,讓他擔任朝散郎。雖然王勃是一匹千里馬,但是他也需要伯樂的賞識。
在老師的幫助下,王勃見到了唐高宗的兒子李賢。李賢當時只有十一歲,正是愛玩的年紀。但王勃從小就在學習,一直沒怎么見識過小孩玩的“玩意兒”,他并不是很懂這些,與李賢沒有共同話題。
不過李賢卻對這個只比自己大五歲的官員很感興趣,于是便將王勃留在了身邊。
于是王勃便被李賢征調為了“王府侍讀”,整天跟在李賢身邊。
雖說他是來陪伴李賢讀書的,但是李賢想出去玩,王勃也攔不住,他只好跟著李賢一起玩。有一次,李賢與李顯約好了要斗雞,兩人還把斗雞比賽整得挺正式。
就在李賢思考著該如何勝過對方一籌時,王勃給他出了個主意,那就是模仿真實的戰場,發一篇征討敵方的檄文。
兩軍打仗之前,都要先發一篇檄文,把對方說得一無是處,指出對方的錯誤,讓對方失去斗志,燃起己方的斗志,并趁機獲得戰斗的勝利。
李賢覺得他這主意不錯,于是就命令王勃趕緊去寫一篇檄文,于是便有了這篇《檄英王雞文》。這篇檄文有沒有對斗雞的結果產生影響,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的是,王勃因為這篇文章挨了處分,唐高宗直接就把王勃逐出了王府,逐出了長安。
這明明是寫給英王李顯的檄文,不知怎么的就跑到李治的手里去了。
李治看完之后就想了,我請你王勃來是為了監督沛王學習的,你怎么還跟他們玩起來了?而且看起來他玩得比他們還認真,怎么還要專門寫一篇檄文呢?
氣得唐高宗說王勃是“歪才”,然后便下令馬上將他趕走。
王勃本可以靠著自己的才華登上高位,卻因為一篇文章摔了下來,而且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他再也爬不上去了,這便是“一文落九天”。
被趕出長安的王勃并沒有灰心,他前往了巴蜀之地,開始游山玩水,等待一個重返長安的機會……
二文落谷底
在外游玩的王勃本以為自己已經跌到了“谷底”,但其實他距離谷底還遠著呢。
其實王勃也沒有想到,未來的自己居然會殺人。
公元671年,王勃的一個朋友給他寫信,邀請他到虢州當官,王勃想了想就答應了下來。
給王勃寫信的這個人叫凌季友,他當時在虢州擔任司法官。
他在實地走訪的時候,發現虢州本地居然有很多草藥,這些草藥可是一個很好的經濟來源,只要與藥商合作,肯定能大賺一筆。
但是凌季友認識的藥不多,他知道王勃精于此道,于是便想著邀請王勃過來幫忙。
王勃見有這種好事,想都沒想就跑到虢州來了,而且還當上了虢州參軍。
官職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虢州果然有很多草藥。
于是王勃便通過自己學過的知識,找出了一些珍貴的野生草藥,他還買下了一塊地,開始嘗試人工養殖草藥。
正當王勃的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有一個叫曹達的小吏來到了王勃家里,他可不是來進貨的,他是來避難的。
這個曹達犯了事,被官府給盯上了,由于他之前跟王勃的關系不錯,便想著來王勃這里躲上一陣子,等風頭過去了再逃到別處去。
王勃一開始也沒有多想,就把他留下了。但是這個曹達犯的事不小,官府找了他好幾個月都不罷休,像是確定了曹達還沒有潛逃一樣。
王勃心里犯起了嘀咕,按照現在這個勢頭,官府早晚有一天會查到他這里,但是這個曹達現在賴在他這里不走了。
萬一曹達被官府抓到,他這個窩藏罪犯的人一樣在犯罪。
王勃現在是騎虎難下,他有點后悔自己當初做的決定了。
最終,王勃做了一個更加驚人的決定,他殺掉了曹達,然后又謊稱自己只是目擊者,不知道是誰殺了他。
但是這種伎倆根本騙不過官府的人,因為王勃撒的這個謊根本就圓不回來,很快就被負責審查的人發現了破綻。
官府發現破綻之后,馬上就對王勃動了刑,扛不住疼的王勃只好承認了自己窩藏的事,以及自己謀害曹達的事。
由于王勃的窩藏行為讓衙役白白受累,因此官府在給他定刑的時候,摻雜了一些個人情緒,直接把王勃送入了死牢,等著秋后問斬。
但是王勃在監獄里沒待幾天,獄卒就將他放了出去,而且監獄里所有罪犯都被放了出去,因為皇上下令大赦天下了。
幸好遇到了這場大赦,才讓王勃保住了一條命,但是他的父親卻因此事受到了牽連。
原本在長安附近當參軍的王福畤,直接被貶到了交趾去縣令了。
其實王勃對于自己受到的懲罰并沒有不滿,他也覺得自己是罪有應得,但是他對于父親受牽連這件事十分在意。
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寫到了此事,一字一句,充滿羞愧和自責。
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王勃拒絕了皇帝的邀請,沒有回去當官,而是選擇去交趾看望父親。但是他沒想到,這一去可就再也回不來了……
三文入幽冥
公元675年,王勃正在去看望父親的路上,他路過廣州,順便參觀了一下廣州的寶莊嚴寺,在寺中為父親祈福。
寶莊嚴寺中有一座舍利塔,每個來到寺中的人都得過來參拜一下,王勃也不例外。
這座寺廟里正好有個和尚是王勃的“粉絲”,他熱情地帶著王勃參觀了這座廟。
當兩人來到舍利塔之下時,這個和尚邀請王勃為這座塔寫一篇碑文,王勃也沒有推脫,提起筆來就開始寫,寫了足足三千二百字,而且還是一揮而就。
唐朝立的那塊碑已經損毀了,但幸好碑文流傳了下來,雖然有碑文原文,但是沒人敢說自己真的能把這篇文章翻譯出來。
因為想要真正翻譯這篇《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不光要懂文章,懂歷史,還得懂佛法,精通佛理。
而且當時的佛理與現在的佛理也有不同,現代人很難理解王勃在寫這篇文章時的思想。
想要完全理解這篇文章,得去抓個有文采的唐朝和尚來才行。
王勃留下這篇文章之后,便繼續踏上了尋父之旅,終于在第二年的春天,見到了自己的父親。
王老爺子現在的生活很不好,但是他并沒有責怪兒子,當看到兒子平安無事后,王老爺子心里的一塊石頭也算是落了地。
王勃陪著父親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后,便踏上了歸途。
現在的他想入朝為官,而且還要當大官,大到能把父親從這里救回中原的官。
但是王勃返回時乘坐的船在海上遇上了臺風,他被大風吹進了海里,再也沒能上岸。
一代大文豪王勃就此葬身海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