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蘇州河城市龍舟邀請賽已經舉辦了21屆。
賽龍舟,是一項沿襲千年的中國傳統習俗,承載著同舟共濟、奮勇爭先的精神底蘊。過去二三十年里,這項傳統習俗借助競技體育的形式,正在影響著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運動愛好者。
5月25日,第二十一屆上海蘇州河城市龍舟邀請賽在普陀區中遠兩灣城·夢清園水域擂鼓開槳,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58支龍舟隊在蘇州河上共同繪出了一幅“龍耀蘇河、向新而行”的濱水畫卷。
而當來自包括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在內的12支高水平境外隊伍劃著龍舟亮相賽場時,場邊不少觀眾才意識到,“原來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有如此大的國際影響力了。”
“這不僅僅是一場競技和比賽,更是一種友誼和快樂的體現。”當來到上海的這些外國參賽者們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談起他們和龍舟的故事,那些關于競技、關于友誼和愛情,以及關于親情的片段,為賽龍舟的文化價值平添了包容和多元的精神內涵。就如一位外國友人所說,“龍舟運動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
上海蘇州河上,如今已經有越來越有國外龍舟隊伍亮相。
一葉龍舟連萬國
這個周末,當索尼婭帶著她的白娘子龍舟隊來到上海時,她不僅和隊伍里的新成員們滔滔不絕地聊著這場龍舟賽的過往,還提到了不少上海普陀區蘇州河段的一些特色和變化。
“蘇州河城市龍舟邀請賽的氛圍特別好,每次來這里參賽,都能感受到兩岸居民的熱情加油。賽事河道周邊的景色越來越美,專業水平高,組織和服務也十分周到。今年又是蛇年,12年后再次來到普陀區參賽,特別開心。”
索尼婭是這支國際龍舟縱隊的創始人,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由于隊伍成立前兩年只有女性成員,而且成立之初的2012年是蛇年,她們就從“白蛇傳”這一經典民間傳說中汲取靈感,將隊伍命名為“白娘子隊”。
“我當時立刻就愛上了龍舟,它是團隊合作、技術、耐力和傳統的結合。”索尼婭回憶,這支隊伍最開始是由外企高管太太等女性群體組成,歐美女性占比較大,后來隊伍不斷壯大,吸納了男性隊員加入,索尼婭將自己的丈夫和兒女都拉“入坑”,如今,隊伍成員來自法國、美國、比利時、瑞士等多個國家。
已經來上海參加過多次龍舟賽的索尼婭笑稱,現在已經將自己的丈夫和兒女都帶進了龍舟運動。
說到自己“拖家帶口”的參賽方式,索尼婭自己都笑了,“現在我們整個家庭都在‘一條船上’,我們會一起參加龍舟賽。”
作為上海蘇州河城市龍舟邀請賽中資歷最老的國際隊伍之一,白娘子龍舟隊曾在2018年和2019年連續兩屆來到上海,雖然每次來到上海參賽的隊員不同,但這支龍舟,一直承載著他們與這項傳統文化的緣分。
“我們隊里有一對‘龍舟情侶’,他們在我的團隊里結識,明天就是他們的婚禮了。”索尼婭在和澎湃新聞記者分享這段浪漫插曲時也有些激動,在她看來,龍舟不僅僅是一項水上運動,更以團隊和情誼聯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龍舟不再是一種競賽,更是一種友誼與快樂的體現。”
事實上,白娘子龍舟隊就是這場城市龍舟邀請賽的一個縮影。劃進這條河道的國際隊伍大多是“多國縱隊”,就如荷比盧龍舟隊就是由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個國家的隊員組成的。
“我們的龍舟隊全是在滬的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實習生,普陀區邀請我們參賽時,我說‘為什么不把三國的實習生混編在一起呢’,于是就有了這個跨國龍舟隊。”作為一位中國和比利時混血,荷比盧商會副總經理徐慶盛坦言,他們船隊的多元也象征著這項賽事的包容,“這項龍舟比賽的開放和包容令我印象深刻,無論國籍,所有人都可以參與,我覺得這很符合中國的價值觀念。”
徐慶盛是中國和比利時混血,他說龍舟將中國文化帶到了世界舞臺。
體育與文化的融入與共鳴
此次來到上海參賽的白娘子龍舟隊,在成立至今的12年里已經走過國內外的眾多比賽。在和澎湃新聞記者聊到龍舟運動的傳播和推廣時,索尼婭坦言,當下有越來越多的外國運動愛好者愿意加入這個項目。
龍舟運動在國際上為什么能有如此持久且強大的吸引力?答案就藏在蘇州河上的這場龍舟賽里。
決賽開始前,賽事主辦方舉行了隆重的點睛儀式,這是傳統習俗中的重要環節,寓意著祥瑞。而龍舟如今雖然從木質船身變成了由木質與纖維復合材料組成,但相比于其他項目的競技賽舟,龍舟裝有精雕細琢的龍頭和龍尾,承載著中國文化對于“龍作為水的主宰”的崇拜和敬意。
借著參加龍舟賽第一次來到中國的加拿大龍舟隊隊員皮特,就對此次中國之行所接觸到的傳統文化贊不絕口,“太棒了,在這里體驗中國的傳統節日,能看到很多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裝飾,到處都是熱情高漲的人群。”
杰卡則來自美國,不同于其他外籍選手,他是一支中國本土船隊中的隊員。因為龍舟而開始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他,驚嘆于這項傳統習俗能有活力延續千年,也感受到了龍舟背后的團隊協作精神,“劃龍舟的過程能體現中國特有的團隊合作的精神,所有人都齊心協力地跟著節奏劃槳,讓我感受到中國團結協作的精神。我希望把龍舟推薦給更多身邊的朋友,讓更多美國朋友也感受到這種團隊激情。”
皮特第一次來到中國,感受了純正的中國龍舟文化。
無論是嘗試過龍舟運動的參與者,還是在現場看龍舟賽的觀眾,很容易理解杰卡所說的“團隊激情”——比賽開始前,隊友們坐在龍舟上不停相互喊話、鼓勵,由于龍舟較長,每一位隊員在說話時聲量都很響,現場的氣氛也非常高漲;而在即將出發前,當每一支隊伍被喊到隊名時,龍舟上的隊員都會從后往前拍隊友的后背,以此傳遞力量。
此次來到上海參賽的許多隊伍,隊員年齡跨度都不小,有的隊伍甚至是男女混編,但是當他們坐上龍舟時,整齊劃一地吶喊和鼓勵,就產生了一種不分年齡的熱血和激情。
“參與龍舟運動,和大家一起訓練、比賽,讓我感受到了強烈的團隊感。而且通過參加各類龍舟比賽,我的社交圈迅速擴大,結識了許多不同的朋友。”就如白娘子龍舟隊的隊友盧所說,龍舟運動讓他感受到了共鳴,不僅是情緒上的共鳴,也是文化上的共鳴。選手瑪麗也表示,“龍舟運動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現在我不僅會劃龍舟,還對中國的端午節習俗、神話傳說等有了深入了解。”
外國船隊已經融入了中國龍舟賽的氛圍。資料圖
在上海,看見傳統文化的現代生命力
劃了兩千年的龍舟,正在以一種很燃的方式,成為全球運動領域的一個新話題。
其實,賽龍舟這兩年在社交網絡上已經越來越火,而且它的“破圈”靠的是自身的魅力。各類社交媒體上,能看到龍舟在河面上的各種有趣玩法——幾十米的龍舟不僅能夠在水面上“酷炫漂移”,還可以“原地剎車”,甚至是“絲滑倒車”……
于是乎,這項被越來越多人稱為“水上F1”的中國傳統文化項目成功出圈,成為了一條連接中外文化的紐帶。
“盡管我們說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體育讓我們無需說話就能互相交流。”這是徐慶盛在談及龍舟是的一番感慨。事實上,當國外參賽選手們和澎湃新聞記者談及體育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時,很多人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體育無國界”。
“可能我們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外表和內心,可能有的人不懂中文,有人不會說英語、法語、荷蘭語,但每個人都知道如何運動,體育能夠把我們聯結到一起。”徐慶盛直言。
在上海這座時尚都市,龍舟文化已經在海派文化中扎根,
當這些外國龍舟愛好者因為一場賽事聚集到上海,他們在這座“原本以為只是一座時尚都市”的城市里找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然后就這樣變成了中國文化的國際交流使者,讓龍舟這條文化紐帶變得更加堅實。
來自香港大澳龍舟隊的李學斌,這次就借著蘇州河城市龍舟邀請賽將香港當地的端午特色習俗“游涌”分享給了這些外國友人們。這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當地漁民會用龍舟拖載有神像的小艇巡游水道,以寄托美好的祝愿。
“今天見到了很多外國運動員來參加比賽,也和他們進行了一些交流,其實龍舟比賽已經很普及了,全世界也因為龍舟而看到了更多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就如李學斌所期待的那樣,龍舟的鼓點和劃槳的節奏,可以成為全世界通用的體育語言,讓世界聽懂中國傳統文化的心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