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在中期選舉中遭遇慘敗,52名內閣部長集體辭職的“政治地震”是否預示其南海政策即將轉向?新上任的女外長拉扎羅能否平衡中美博弈,還是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新棋子?
2025年5月22日,菲律賓總統府的一紙聲明震動政壇——總統馬科斯要求全體內閣部長提交“禮節性辭職”,截至當日,包括交通部長、農業部長、財政部長等52名高官遞交辭呈。
這場“內閣大清洗”背后,是馬科斯陣營在中期選舉中的潰敗:其支持的執政聯盟僅獲參議院6席,遠低于預期的8席,而杜特爾特家族與阿基諾家族強勢崛起,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更耐人尋味的是,就在內閣重組之際,菲律賓與美國宣布將在南海開展“史上最大規模聯合軍演”,而新任女外長拉扎羅的上任,則為這場政治風暴增添了新的變量。
選舉失利:從“絕對多數”到“跛腳總統”
馬科斯的敗局早有預兆,5月13日中期選舉結果揭曉,執政聯盟“新菲律賓聯盟”在參議院改選的12席中僅獲6席,杜特爾特陣營斬獲5席,阿基諾家族異軍突起拿下1席。
這一結果直接導致馬科斯失去對參議院的絕對控制權,其推動的修憲延長任期、彈劾副總統莎拉等關鍵議程淪為泡影。
更致命的是,其親姐姐伊梅·馬科斯在競選期間倒戈杜特爾特家族,最終以第12名險勝參議員席位,暴露家族內部分裂的冰山一角。
這場選舉的本質是民生與地緣的撕裂,馬科斯執政三年間,盡管GDP年均增長5.4%,但大米價格飆升43%、失業率突破8%,民眾對“南海牌”的厭倦情緒達到頂點。
杜特爾特之女莎拉·杜特爾特以59%支持率碾壓馬科斯的25%,印證了菲律賓“政治家族更替”的鐵律——當權者若忽視民生疾苦,即便手握軍權與美援,也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內閣洗牌:從“禮節性辭職”到權力重構
馬科斯的“內閣大換血”絕非表面文章,52名辭職官員中,農業部長勞雷爾、勞工部長拉格斯馬等關鍵職位均被視作政策失敗的替罪羊。
而總統秘書貝爾薩明等心腹的離去,則暴露出馬科斯試圖切割家族腐敗指控的深層動機——此前海外媒體曝出其涉嫌走私350噸黃金,嚴重削弱執政合法性。
新上任的外交部長拉扎羅成為最大看點,這位曾任東盟事務高官的女外長,曾參與中菲南海問題磋商,其任命被解讀為“務實轉向”信號。
然而,拉扎羅同時是美菲《加強防務合作協議》的推動者,上任次日便宣布“加速蘇比克灣美軍基地擴建”,暗示對華強硬路線難有根本調整,這種矛盾性恰如菲律賓外交傳統:在“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鋼絲上搖擺求生。
南海博弈:從“聯合軍演”到產業鏈暗戰
選舉潰敗并未減緩馬科斯在南海的軍事冒險,5月24日,美菲宣布將于6月在巴拉望島舉行“肩并肩2025”聯合軍演,參演兵力達1.8萬人,創歷史新高。更具挑釁意味的是,菲律賓海岸警衛隊計劃在仙賓礁新建“海上哨站”,意圖固化非法主張。
中國的反制悄然轉向經濟維度,2025年一季度,中國對菲投資同比下降62%,但通過馬來西亞中轉的“曲線貿易”激增!
經沙巴州轉運至棉蘭老島的農機與建材同比增長230%,既規避制裁又鞏固與杜特爾特家族的傳統合作,這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使得馬科斯的南海挑釁愈發孤立。
風暴眼中的菲律賓向何處去?
回望這場政治地震,馬科斯的困境折射出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宿命,內閣洗牌與外交調整,本質是權力衰落后的自救嘗試——拉扎羅的任命試圖在中美間尋找新平衡,美菲軍演則是向國內強硬派遞出的“投名狀”。
但歷史的齒輪早已轉動。杜特爾特家族在棉蘭老島的“政治王國”堅若磐石,阿基諾家族的復興帶來更多變數,而中國“經略南海”的產業鏈暗戰正悄然重塑地緣規則。
當馬科斯忙著更換內閣座椅時,菲律賓漁民已用腳投票——中業島周邊中國漁船的燈光,遠比馬尼拉的權力游戲更照亮他們的生計。
這場博弈終將證明:在民生與霸權之間,任何忽視民眾飯碗的政治豪賭,終將淪為歷史塵埃,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