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聚焦ATS 2025,看CARE4ALL研究如何推動中國哮喘管理。
美國胸科學會年會(ATS)作為全球呼吸醫學領域極具影響力的盛會,于2025年5月16日至5月21日在美國舊金山盛大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呼吸學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個呼吸領域的前沿進展和熱點研究,推動學科的蓬勃發展。
本次大會上,中國首個全國性哮喘質量提升項目CARE4ALL研究發布兩項重磅成果,引起廣泛關注。值此良機,“醫學界”特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黃克武教授,深入解讀研究亮點及其對中國乃至全球哮喘管理的深遠意義。
01.
您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ATS大會上發布了CARE4ALL研究的兩項重要成果,其中之一是探討了質量提升項目(QIP)對中國哮喘管理的影響。能否請您簡要介紹什么是QIP?在中國背景下,您希望通過實施QIP解決哮喘管理中的哪些核心問題?
黃克武教授:
在我國,哮喘管理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主要體現在哮喘控制水平欠佳、規范化治療率低以及診斷與肺功能檢查嚴重不足等方面。研究表明,雖然醫生評估認為75%的患者哮喘控制良好,但如果嚴格按照GINA定義的哮喘控制標準,實際控制良好的患者僅占14.2%[1]。此外,接受含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規范化治療的患者比例僅為5.6%[2],普遍存在短效β2受體激動劑(SABA)過度使用、治療依從性差及吸入裝置使用錯誤等問題[3]。在診斷方面,僅有28.8%的患者被正確診斷為哮喘,而曾進行過肺功能檢查的患者僅占23.4%[2]。診斷不足使得大量患者治療延遲,導致肺功能下降,急診/住院率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因此,為改善這一現狀,我們開展了首個哮喘質量提升項目——CARE4ALL(圖2)[4]。作為全國性、多維度的哮喘規范治療QIP,CARE4ALL研究旨在面向呼吸科醫師和專科護士開展GINA教育,涵蓋初期系統培訓和定期強化培訓,以提升呼吸科醫生對哮喘管理標準的認識和執行能力,縮小我國臨床實踐與GINA推薦方案的差距,提高哮喘管理水平,改善哮喘控制。同時,通過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教育,增強患者對哮喘的認識及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治療依從性。
圖2:CARE4ALL研究設計[4]
02.
在您的研究中,通過實施一系列基于GINA的質量提升措施,觀察到了哮喘患者治療模式和疾病控制方面的積極變化。您能否詳細分享一下這項研究的主要發現?這些發現對于提高哮喘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生活質量有何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黃克武教授:
在CARE4ALL研究中,我們從中國大陸31家醫院納入了年齡≥14歲的確診哮喘患者,共計1500例,其中1362例進行了至少1次教育干預后的隨訪,構成了完整分析集[4]。在該研究中,隨訪期共48周,患者每12周進行1次評估,同時也定期接受關于哮喘知識和自我管理技能的教育[4]。通過實施一系列基于GINA的教育措施,我們在哮喘患者治療模式和疾病控制方面觀察到了顯著的積極變化[4]。
●標準治療模式顯著改善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ICS藥物的患者比例從基線時的42.2%增加到第48周的55.0%(OR 1.761,95% CI 1.497-2.072,P<0.0001;圖3)[4]。這表明,在QIP的推動下,更多患者開始接受符合GINA指南推薦的以ICS為基礎的治療方案,治療更加規范。
圖3:使用ICS藥物的哮喘患者比例[4]
●哮喘控制水平顯著提升
第48周時,56.6%的患者實現了良好的哮喘控制(ACQ-5≤0.75),這一比例遠高于基線時的26.1%(提升了30.5%)[4]。與此同時,未控制的患者比例明顯降低,由基線的48.1%降低至19.6%[4]。ACQ-5評分較基線平均降低了0.71,且52.3%的患者達到了ACQ-5最小臨床意義變化值(MCID絕對值變化≥0.5)(圖4)[4]。
圖4: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ACQ-5評分)[4]
●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第48周時,AQLQ(S)+12總分較基線平均提高了0.75分(圖5)[4],反映出患者在日常活動、癥狀、情緒和環境等方面的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均有所改善。
圖 5:哮喘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 [AQLQ(S)+12評分] [4]
●急性發作風險降低
在48周的研究期間,盡管仍有152名患者經歷了至少1次嚴重急性發作(總發作次數264次),但回顧研究基線的情況(基線前1年內有417位患者曾經歷過嚴重急性發作,總發作次數649次)(表1)[4],雖不能直接對比,但嚴重急性發作的患者例數和總次數均較基線有所下降,也提示了規范管理對于降低患者急性發作風險的意義。
表1:哮喘患者嚴重急性發作[4]
這些研究發現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規范管理可改善哮喘患者預后,醫生應遵循GINA或診療規范制定治療計劃,強化ICS的核心地位并提升患者依從性;通過ACQ-5等工具動態評估病情,及時調整治療以控制哮喘癥狀,減少急性發作,提高生活質量;加強醫護人員培訓,有助于推動哮喘管理規范化,提升治療效果。
03.
盡管整體上看到了積極的變化,但我們也注意到,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達到理想的哮喘控制水平。在您的初步研究中,是否發現了某些特定的因素與哮喘控制不佳存在關聯?這些發現對當前的臨床實踐提供了哪些具體的指導建議?
黃克武教授:
盡管整體上我們看到了積極的變化,但確實有一部分患者在研究結束時依然未能達到理想的哮喘控制水平。考慮到中國不同地域之間醫療資源配備存在差異,基層醫療機構或資源匱乏區域肺量計配備不足,醫生往往僅能通過癥狀對患者進行評估。因此,我們模擬了兩種臨床診療場景:場景1-肺量計可及的醫療機構(圖6);場景2-肺量計不可及的醫療機構(圖7)[5]。針對這兩個不同場景分別構建邏輯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發現了以下與哮喘控制不佳存在關聯的特定因素[5]。
場景1-肺量計可及的醫療機構
?年齡:高齡患者哮喘控制不佳的風險增加(OR 1.031,95% CI 1.014–1.049)[5]。
?職業暴露:職業暴露于粉塵、過敏原或有害氣體≥3個月的患者,未達到良好哮喘控制的可能性更高(OR 2.724,95% CI 1.072–6.924)[5]。
?癥狀誘發因素:哮喘癥狀會因為接觸冷空氣、變應原、感染或其他因素而誘發的患者,哮喘控制不佳的風險較高(OR 2.129,95% CI 1.321–3.432)[5]。
?治療依從性:在第48周評估時,依從性不佳的患者更有可能未達到良好哮喘控制(OR 2.021,95% CI 1.254–3.259)[5]。
?基線肺功能:良好的基線肺功能(FEV1%)則是一個保護性因素(OR 0.989,95% CI 0.978–1.000),表明基線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在干預后達到良好哮喘控制的難度更大[5]。
圖6:第48周未達到哮喘良好控制的風險因素:肺量計可及的醫療機構(參照組為“未達到良好控制”)[5]
場景2-肺量計不可及的醫療機構
?年齡:高齡患者哮喘控制不佳的風險增加(OR 1.027,95% CI 1.016–1.039)[5]。
?職業暴露:職業暴露于粉塵、過敏原或有害氣體≥3個月的患者,未達到良好哮喘控制的可能性更高(OR 2.478,95% CI 1.425–4.308)[5]。
?癥狀誘發因素:哮喘癥狀會因為接觸冷空氣、變應原、感染或其他因素而誘發的患者,哮喘控制不佳的風險較高(OR 1.744,95% CI 1.258–2.416)[5]。
?治療依從性:在第48周評估時,依從性不佳的患者更有可能未達到良好哮喘控制(OR 1.908,95% CI 1.400–2.599)[5]。
?基線癥狀頻次和嚴重程度:基線癥狀較重(日常有癥狀,或因癥狀每周夜醒超過1次)的患者,難以達到良好控制的可能性更高(OR 3.656,95% CI 1.713–7.802)[5]。
圖7:第48周未達到哮喘良好控制的風險因素:肺量計不可及的醫療機構(參照組為“未達到良好控制”)[5]
兩個不同的診療場景模型有相似的發現:高齡、職業暴露、有癥狀誘發因素、依從性差的患者,更不容易達到良好的哮喘控制;另外,患者就診時的較重的癥狀,或較差的肺功能,也應成為臨床評估中的關注點。
針對這些情況,臨床實踐中,醫生需為高齡、職業暴露及有癥狀誘發因素的患者定制個性化管理策略;通過良好醫患溝通和輔助手段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對基線肺功能差、癥狀嚴重的患者及時干預,采取強化治療、高頻隨訪與康復措施,并強調長期規范治療,防止病情反復。
04.
鑒于CARE4ALL研究所取得的積極成果,您認為這些發現對于優化中國乃至全球哮喘管理有何重要意義?您如何看待哮喘管理領域未來的發展趨勢?
黃克武教授:
根據CARE4ALL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在中國推廣基于GINA指南的治療方案,不僅能夠提高醫生對指南的依從性,還能有效改善哮喘患者的病情控制水平,減少急性發作的風險[4]。
此外,研究還發現了部分患者哮喘控制不佳的幾個危險因素[5],這提示我們:首先,需更多關注高齡患者群體;其次,長期處于職業暴露也是影響哮喘控制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需對這類患者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再次,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也被證實是導致哮喘控制不良的關鍵因素,因此,提升治療依從性是未來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此外,對于那些存在明顯誘發因素的患者,識別其個體化的觸發因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規避措施,也是今后哮喘管理中應重點關注的方向。
小結
本次采訪,黃克武教授圍繞CARE4ALL研究進行深度分享,全面展現其在哮喘管理領域的重大價值。研究直面中國哮喘管理困境,借助QIP項目開展醫護培訓與患者教育,成功推動治療規范化。研究成果顯著,患者治療模式優化,控制水平提升,生活質量改善,且發作風險降低,為臨床實踐提供了關鍵指引。同時,研究還明確了哮喘控制不佳的影響因素,為制定精準策略筑牢基礎。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CARE4ALL研究為全球哮喘管理提供創新思路與實用范例,促進GINA指南落地,助力縮小地區治療差距。展望未來,哮喘管理領域將在多維度持續創新發展,為哮喘患者帶來更高效的治療方案與更優質的生活,推動全球哮喘管理水平提升。
專家簡介
黃克武 教授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現任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變態反應醫師分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呼吸病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后承擔多項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課題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
Lancet、Eur Respir J、Allergy、Critical Care Med
等期刊發表論著50余篇
調研問題
參考文獻:
[1]Ding B, et al. Disease burden of mild asthma in China. Respirology. 2018;23(4):369-377.
[2]Huang K, et al.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 in China: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Lancet. 2019;394(10196):407-418.
[3]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25, 48(3): 208-248.
[4]Huang K, et al. Improving Asthma Management and Patient Outcomes in China Through 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me: A Multi-centre, Single-arm Study (CARE4ALL). ATS 2025.
[5]Huang K, et al. Risk Factors for Unsatisfactory Asthma Control After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me: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re, Single-arm Study (CARE4ALL). ATS 2025. Poster Board .
本文受訪專家:黃克武教授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進行醫學科學交流,不用于推廣目的。
審批編碼:CN-160349 過期日期:2026-05-21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