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門時,得知2025年世博會在大阪舉辦的消息時,我內心的參觀學習交流旅行的欲望瞬間被點燃。作為一場匯聚全球前沿科技與多元文化的盛會,它就像一個充滿未知寶藏的神秘盒子,等待著人們去開啟。于是,在海風吹拂,陽光正好,不冷不熱的夏如春日,作為云南企業家協會的常務副會長的我,隨云企出海聯盟云南民營企業家協會27位民營企業家,踏上了前往大阪世博會的旅程,奔赴這場科技與文化的盛宴。
今天早上,我們中國云南的27位企業家前往位于大阪夢洲島的世博園。一路上,內心滿是期待,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對這場盛會的種種猜想。當世博園那充滿未來感的中式木榫卯結構圈環形建筑輪廓映入眼簾時,我知道,一場震撼心靈的奇妙之旅即將開始。
走進世博園,仿佛踏入了一個未來世界,各個國家的展館造型獨特,充滿創意,讓人目不暇接。這里不僅是科技的秀場,更是文化的舞臺,每一個展館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門,展示著各國的特色與魅力。而最令我期待的,是見證時間長河中沉淀的中國智慧,在世博園這個全球舞臺上璀璨綻放。
在眾多展館中,中國館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作為中國人一定要去中國館。還未走近,那獨特的“中華書簡”造型便吸引了我的目光。中國館的設計靈感源自中國古代書簡,外形如同徐徐展開的竹簡長卷,仿佛在向世界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與深厚底蘊。館前用雕塑藝術篆書文撰寫的紅色醒目“中國”標識,莊重而古樸,彰顯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建筑外立面鐫刻著119句詩詞名篇,金、篆、隸、行、楷五種字體交相輝映,每一句詩詞都是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在陽光下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些跨越千年的文字,正是中國智慧在時間里的結晶,如今它們以嶄新的姿態矗立在大阪世博園,無聲卻有力地向世界傳遞著東方文明的獨特韻味。
踏入中國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自然采光的開放式序廳,柔和的光線灑在地面上,營造出寧靜而祥和的氛圍。館內延續書簡長卷的設計理念,無柱展廳錯落相嵌,與館前“墨池竹林”的園林景觀渾然一體,仿佛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讓人仿佛置身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感受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意境。這種將傳統建筑美學與現代空間設計相結合的巧思,正是中國智慧中“天人合一”理念在當代的延續與創新。
中國館以“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為主題,通過“天人合一”“綠水青山”“生生不息”三個展區,全面展示了中國傳統的生態智慧和新時代中國綠色發展的理念與成果。
在“天人合一”展區,我被94歲的敦煌藝術家常沙娜擔綱設計的“二十四節氣”多媒體裝置深深吸引。這個裝置以敦煌壁畫美學為基礎,結合數字動畫技術,生動地展現了節氣更迭的自然韻律。隨著畫面的變換,敦煌寶相花、蓮花、龍鳳等元素與節氣的變化動態交織,讓人仿佛穿越時空,領略到古人對宇宙和自然的深刻認知。四象、二十八星宿、北斗七星、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是時間饋贈給中國的智慧,如今借助現代科技,它在大阪世博園里煥發出新的光彩,向世界講述著中國人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老智慧。在這個展區,還有數字化《耕織圖》,通過動態長卷再現了傳統農耕文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場景栩栩如生,讓參觀者深刻體會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智慧。
“綠水青山”展區則向世界講述了一個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中國故事。在這里,我看到了廈門筼筜湖的宜人生態,湖水清澈,白鷺翱翔,城市與自然完美融合;湖南十八洞村的盎然生機,曾經貧困的小山村在生態發展的道路上煥發出新的活力,村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生態修復成果令人驚嘆,曾經的沙漠逐漸披上綠裝,展現出生命的頑強與堅韌。這些故事不僅是中國在生態保護與社會發展協調共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縮影,更是中國古代“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生態智慧在當代的生動實踐。時間見證了中國從對自然的敬畏到主動守護綠水青山的轉變,而這些成果在世博園的呈現,正是中國向世界分享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生生不息”展區,這里充滿了科技元素,展示了中國在航天、深海探測、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頂尖科技成果。“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在天宮空間站通過視頻送來的祝福,讓我感受到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偉大成就,仿佛親眼目睹了航天員們在浩瀚宇宙中探索的身影;“蛟龍號”體驗艙中,“載人深潛英雄”唐嘉陵下潛至7062米拍攝到的珍貴影像清晰可見,讓我領略到了深海的神秘與美麗,也為中國在深海探測領域取得的突破而驕傲;八網融合的智慧城市沙盤,展示了未來城市的發展藍圖,通過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務,城市變得更加便捷、高效、宜居;AI大模型邀請中國文化中最受歡迎的神話人物用多語種品古論今、寫詩作畫,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煥發出新的魅力。在這里,我還看到了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從月球帶回的土壤樣品,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珍貴成果,也是中國館獻給全球觀眾的最珍貴展品。這些科技創新成果,無不體現著中國自古以來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智慧與精神。從古代的萬戶飛天夢,到如今的載人航天;從《山海經》中對深海的想象,到“蛟龍號”的深海探秘,時間里的中國智慧不斷傳承、創新與突破,在世博園里以震撼世界的姿態展現出中國科技的強大實力。
除了中國館,世博園中還有許多其他展館也展示了令人驚嘆的高科技成果。日本館的“iPS細胞微型心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大阪大學教授團隊研發的IPS心肌片以動態模型形式呈現,由IPS細胞分化的數百萬個心肌細胞組成,具有與真實心臟同步跳動的功能。再生醫療展區展示的直徑僅為3厘米的微型人造心臟,卻具備真實心臟的收縮功能,能在培養皿中持續跳動100天以上,這一成果未來將徹底解決心臟移植的供體短缺問題,讓我對未來醫學的發展充滿了期待。
在參觀過程中,我和團友還參與了許多互動項目。在一些展館的互動體驗區,我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仿佛身臨其境般地感受了未來城市的生活場景;在人工智能互動區,我與智能機器人進行對話,體驗了人工智能的強大功能和無限潛力。這些互動項目不僅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各種高科技成果,還讓我感受到了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
一天的參觀結束后,我們27位中國云南企業家,帶著滿滿的收獲和震撼離開了世博園。這場大阪世博會之旅,讓我親眼目睹了全球高科技的魅力,更讓我深刻體會到,時間里的中國智慧正以磅礴的力量在世博園里向世界呈現。從古老的文化傳承到現代的科技創新,從生態保護理念到未來發展藍圖,中國館里的每一處展示,都是中國智慧跨越時空的對話與傳承。它向世界證明,中國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更具備引領未來發展的創新能力與智慧擔當。期待未來,中國智慧能在世界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更多的中國方案。海平于大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