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5日訊5月25日,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迎來了一群特殊的“科研體驗官”——來自山東大學附屬中學的100多名中學生。這場以“探索晶體奧秘·啟迪科學夢想”為主題的開放日活動,通過專題講座、實驗室實踐與科研導師深度互動,架起大學與中學貫通培養的橋梁,為青少年鋪就了一條通往材料科學的“未來賽道”。
感受前沿科技 觸摸創新脈搏
活動開幕式上,晶體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黨委書記劉全芬以“晶體生長的哲學”為引,強調基礎科研與青少年培養的緊密關聯:“晶體需要適宜的環境才能生長,科學夢想也需要從中學階段開始培育。”。她希望山東大學附屬中學學生通過實驗室平臺觸摸科技前沿,在沉浸式體驗中夯實創新根基、涵養家國情懷。同時,基礎教育沃土與高校科研平臺深度融合后,能催生出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下一步,晶體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將進一步深化與山大附中的協同育人機制,推動科學家常態化走進中學課堂,引導學生深度參與科研實踐,讓知識“活起來”,讓更多青少年感受“晶體之美、科學之力”,靜待創新的種子破土成林。
山東山大基礎教育集團總校長、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校長趙勇表示,當同學們帶著好奇心走進晶體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時,或許還帶著對未知的懵懂;但當大家走出這里時,一種屬于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感已在心中悄然生根——那是對民族復興重任的自覺擔當,是對科技報國理想的深刻共鳴。趙勇希望,晶體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持續為中學生搭建深度接觸科研的平臺。在實驗室的氛圍中,學生能觸摸到科技前沿的脈動,體會到科學家們“十年磨一劍”的堅守。這種浸潤式的體驗,將滋養學生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愛,讓創新思維成為每個學生的生命的底色。
從雪花到半導體的“晶體密碼”
在“名師面對面”環節,晶體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徐現剛以一片雪花為切入點,揭秘晶體結構如何影響現代科技,如鉆石、手機芯片、量子通信器件,本質都是原子排列的藝術。自由提問環節,山東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王景赫拋出疑問:“中學生能為晶體材料研究做什么?”晶體材料研究院院長于浩海以愛因斯坦、梅曼、弗蘭肯等世界著名科學家的案例回答學生,“保持好奇心,執著且自信。”
現場同步啟動科研興趣小組組建計劃,晶體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每位學生準備了“科研禮包”,其中包括一本科研日志、三色激光筆和一盒晶體材料。同時,對晶體材料感興趣的學生獲得了未來科研工作者入組通知書,他們將走進晶體材料科研工作組,跟著大學教授一起做研究。
參觀環節中,學生們分組走進國家級科研一線:觀察巨型晶體如何在精密控溫中“抽芽”;于物理學院超導實驗室,目睹液氮傾瀉瞬間金屬懸浮的神奇現象;更有學生親手操作掃描電鏡,在納米尺度下捕捉氧化鋅晶體的“生長紋”。
貫通培養 打造科學教育的“晶體生長鏈”
據悉,晶體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是全國首批建設的十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1984年獲準在山大晶體所的基礎上建設,創始人是我國著名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蔣民華先生。今年適逢蔣民華先生誕辰90周年,本次開放日活動也是山東大學深切緬懷實驗室創始人蔣民華先生的系列紀念活動之一。
此次交流活動,標志著山東大學附屬中學與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大中貫通育人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晶體之美在于有序生長,教育之責在于持續點亮。這場開放日不僅是一次科學啟蒙,更在基礎教育與高等科研之間,架起一座協同育人的創新橋梁。
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整合資源,深化合作,共同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助力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閃電新聞記者 段嘉琪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