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元宵節,一位學生原本準備回姐姐家過節,卻因為哈工大食堂的紅燒肉留了下來,沒想到接下來的一個廣播直接改變了他的一生!這個學生
便是中國的“衛星之父”孫家棟。
孫家棟原本已買好回沈陽的夜班車票,卻在食堂門口被肉香勾得挪不動腿,他轉身沖進食堂,端著油汪汪的紅燒肉剛坐下,廣播突然炸響:“中央軍委緊急選拔哈工大學子參加空軍培訓!”
聽到這話的孫家棟,想起上個月在《人民日報》上看到的朝鮮戰場照片:美軍戰機如烏云壓境,志愿軍陣地在轟炸中騰起濃煙.....
孫家棟他突然覺得嘴里的紅燒肉變得苦澀,他摔了飯盒猛地站起身來直奔教務處,成為全校第一個報名參軍的青年。
當晚,他就踏上開往北京的火車,經過層層篩選,孫家棟被選派到蘇聯茹科夫斯基工程學院學習飛機發動機。
莫斯科的冬天在零下30度,冷得能凍掉鼻尖,他卻常常在圖書館待到凌晨。
1957年,當孫家棟看到蘇聯發射首顆衛星的報道時,凍得發紫的手指死死攥住報紙:“早晚要讓中國的衛星劃過莫斯科的夜空!”于是他裹著棉襖蹲在圖書館角落,在舊報紙上畫衛星軌道。
蘇聯同學看到后,嘲諷道:“中國連汽車都造不好,還想造衛星?”孫家棟默不作聲,只是從懷里掏出臨行前老師塞給他的《孫子兵法》來看。
最艱難時,他在零下30度的停機坪里連續檢修飛機發動機72小時,餓了啃硬面包,渴了抓把雪塞嘴里,當引擎重新轟鳴時,棉鞋早已凍成堅硬的冰殼,但他卻悟出了精密儀器也需粗礪打磨的真理。
1958年的某個深夜,他趴在宿舍地板上畫衛星設計圖,突然靈光一閃,將圖紙折成紙飛機擲出——紙飛機精準落進三米外的廢紙簍,這就是衛星折疊技術的來源。
得知孫家棟要回國,蘇聯以三倍年薪挽留這位天才,孫家棟卻說:“我的祖國剛學會走路,得有人扶著。”
1967年,38歲的孫家棟被錢學森點將擔任東方紅一號總設計師,在酒泉的鹽堿地里,孫家棟帶著團隊住土房子、喝苦水,卻創造性地提出先上天再完善的戰略。
外國專家斷言“中國人20年也搞不出衛星”,他偏不信邪:“當年在莫斯科,我可是在暴風雪里算過彈道的。”
然而,衛星在發射前三天,突然出現線路短路,所有人急得團團轉時,所有人急得跳腳,孫家棟突然抄起電烙鐵,用手電筒照明,像繡娘一樣在衛星表面纏繞銅絲,在最后兩小時電路板被奇跡修復。
1970年4月24日,當《東方紅》樂曲響徹寰宇時,孫家棟躲在沙丘后偷偷抹淚,這一天他等了太久了。
2004年,75歲的孫家棟再次掛帥北斗工程,如今55顆北斗衛星織就天網,精度超越美國GPS,這些背后都有他的功勞,正如他說的那樣:“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幾十年來,他把獲得的獎金全部捐給航天助學基金,自己卻常年穿著布底鞋,辦公室里的舊沙發補了又補,在北斗組網慶功宴上,工作人員發現他的皮鞋竟是女兒婚禮時穿的那雙。
孫家棟的故事,只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道縮影,在中國航天的征途上,還有無數個像孫家棟一樣的“國之脊梁”,例如:
郭永懷在飛機失事瞬間,用身體護住機密數據,最終與警衛員一同犧牲;氫彈之父于敏隱姓埋名28年,從翩翩少年到兩鬢斑白,連家人都不知他的工作內容;核潛艇之父黃旭華30年未與家人團聚,父親直到去世都以為他犯了錯......
這些藏在《大國脊梁》中的名字,是他們舍了小家團圓,才讓14億人共享星河璀璨;他們咽下時代苦水,卻給民族釀出最甜的星辰甘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