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早晚高峰期,大街上隨處可見30萬起步的豪車。汽車市場數據顯示,近年來30萬元以上豪車銷量持續強勁增長,就連國產車也紛紛向這一價位段發力。
這種現象久而久之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身邊所有人都比自己有錢,都已步入小康,只有自己還在溫飽線上掙扎。
但當你詢問身邊朋友有沒有30萬存款時,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沒有。
對的,你沒看錯,這正是當下中國的真實寫照!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41314元,月均也就剛過3400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30萬以上價位汽車的銷量卻連年增長。
那么,這種收入與消費的錯位現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網貸讓大家都"買得起"
月收入只有8000元的某公司業務經理王先生,是怎么開上了35萬的寶馬的呢?
答案非常簡單:網貸+車貸組合。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24年中國汽車金融滲透率已達50.5%。但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現在連首付都能夠通過網貸解決。
王先生的購車賬本:35萬的車需要10萬元首付。他手里只有3萬元,遠遠不夠首付。但王先生簡單地在幾個手機APP上簡單操作字短短幾個小時內就申請到7萬元消費貸湊夠了首付。剩下25萬走銀行車貸,月供7800元,加上消費貸月還款2500元。每月還債金額就超過月收入。
像王先生這樣有"先開上再說,大不了以后想辦法"的想法的車主大有人在。
網貸申請簡單、放款快速、門檻較低,成了很多人湊首付的首選。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因此陷入了"以貸養貸"的惡性循環中。表面開豪車貌似很風光,實際背負著15%-20%年化利率的高息債務。
面子文化催生了"虛假繁榮"
僅僅有金融工具還不夠,真正推動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
時至今日,很多人依然固執地認為,車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是社會地位的象征。
因此,有些人寧愿住在“矮破小”的城中村的出租屋里,也要開一輛30多萬的車上班。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寧要車子不要房子"的選擇?答案很簡單:車是可以展示給別人看的,而住房是私密的。
這種心理在職場中更加明顯。開什么車往往成為判斷一個人成功程度的標準之一。很多人擔心開便宜車會影響自己在客戶、同事心中的形象。
于是寧愿背負沉重的車貸,也要撐起這個"成功人士"的外表。
有意思的是,這種心理還形成了一種"軍備競賽"。當身邊的人都開始換豪車時,剩下的人就會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壓力,仿佛不跟上就意味著被淘汰。
于是,一個又一個原本經濟條件一般的人,都加入了這場"豪車競賽"。
收入與消費有錯覺
現在我們來看一個更加嚴峻的現實數據。雖然官方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看起來不錯,但這個平均數被少數高收入人群拉高了。
實際上,一些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人群占比超過70%。
你可能要問了: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開著豪車的人,難道都是裝出來的嗎?
很大程度上事實確實如此。他們中的很多人,除了車貸,可能還背負著房貸、信用卡債務等各種金融負擔。
表面上的成功,往往掩蓋著財務上的捉襟見肘。
這些"豪車族"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其實是在用未來的錢購買現在的面子。他們把本該用于儲蓄、投資或改善生活質量的資金,全部投入到了這個每天都在貶值的"面子工程"上。
網貸+車貸組合看似讓更多人圓了豪車夢,但代價慘重。
首先是利率陷阱。銀行車貸年化利率4%-8%,消費貸卻高達15%-24%。王先生那7萬元消費貸,按18%年化利率計算,分期三年,光利息就達38700元。
其次是債務壓力。月收入大部分用來還債,甚至“以貸養貸”,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一旦收入波動或有意外支出,財務狀況瞬間崩塌。
最可怕的是心理壓力。表面光鮮的背后,是每天被催收電話驚醒的焦慮,是看到賬單時的恐慌。為了"面子"的消費成了壓垮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到最初的問題:大街上到處都是30萬以上的豪車,是他們真的比你有錢嗎?
答案已經很清楚了:其實大家都很窮,只是有些人比你能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