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25日電(劉越)“年輕人說孫悟空是‘完美男友’,您怎么看?”
此話一出,采訪間里,86版“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樂得前仰后合。
初夏的北京,槐香浮動。回望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頒獎典禮,六小齡童一聲“俺老孫來啦”穿越時空。這個曾在四十年前的央視舞臺上震撼過億觀眾的出場,此刻又在數字浪潮里引發新的共鳴。
作為中國電影120年華誕的見證者,66歲的他目光越過聚光燈,投向一方新天地——
在短視頻時代,如何重讀孫悟空?六小齡童有話要說。
正接受采訪的六小齡童。徐峻杰 攝
一棒揮出四十年
六小齡童的思緒常飄向1905年的大觀樓。
那年,譚鑫培在《定軍山》里甩動的水袖,定格成中國電影最初的幀影。2024年,六小齡童在取材于譚鑫培生平的電視劇《云雀叫天錄》中飾演清末猴王。一人在臺上唱著“這一封書信來得巧”,一人在后臺描著猴王臉譜,光影流轉,戲曲與影視的百年情緣在方寸戲臺間完成了對話與續寫。
而這種傳承的宿命,早在1966年便埋下伏筆。
六齡童章宗義教兒子六小齡童章金萊學猴戲表演
1959年,六小齡童出生于浙江紹興的一個梨園世家。父親六齡童是南派猴王,二哥小六齡童更是天賦異稟,7歲便因表演《大鬧天宮》成名。命運轉折發生在1966年——16歲的小六齡童因白血病離世,臨終前對7歲的弟弟說:“當你演成美猴王孫悟空,就可以看到我了。”
這句話,成了六小齡童一生的執念。
為了練就“人猴合一”的境界,他曾與猴子同食同眠,觀察它們的一舉一動;為了克服400度近視,他日日凝視香頭、追蹤乒乓球弧線,最終練就了炯炯有神的“火眼金睛”。1982年,當楊潔導演為電視劇《西游記》選角時,23歲的六小齡童在父親推薦下走進劇組,吊威亞摔暈、被真火燒傷都始終咬著牙,只因“戲比天大”。
央視版《西游記》海報
1986年,《西游記》正式播出,引發轟動,成為難以超越的經典,迄今為止已在海內外重播4000多次。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也成了幾代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熒屏符號,更在新興媒介時代迎來眾多新解讀。
有人將86版孫悟空與《黑神話:悟空》混剪,傳統戲曲棍花招式和現代游戲工業美學碰撞出奇幻火花;有人從劇情出發,分析“真假美猴王”體現了人性、情感與使命的掙扎;更有創意十足的網友用AI制作出悟空飆車、化妝、舉槍橫掃等趣味片段,令人噴飯。
網友用AI制作出孫悟空舉著槍橫掃。短視頻平臺截圖
“您在短視頻平臺上刷到過自己嗎?”
“太多了。網上關于我的短視頻特別多,每次看到都很感動。尤其是大約40年前央視舉辦的《齊天樂》晚會相關視頻,點擊率一直很高,網友們的留言也特別暖心。那會兒我才二十七八歲,在晚會上展示了不少武功技巧,現在回想起來滿是美好的回憶。”
在網友考古的《齊天樂》晚會中,二十七歲的六小齡童騰挪閃轉,金箍棒驚起滿屏“爺青回”“淚目”。跨時空的聯結,在短視頻時代被無限放大。
“這些視頻能有這么高的關注度,也讓我感受到大家對央視版《西游記》的深厚喜愛與長久支持,真的特別感謝觀眾朋友們這么多年的認可。”
網友考古《齊天樂》晚會。短視頻平臺截圖
當美猴王遇見短視頻
網友對央視版《西游記》的“開發”遠遠不止于此。
六小齡童興致勃勃地向記者分享了一個視頻——創作者把陳曉旭飾演的林黛玉和他扮演的孫悟空剪輯到一起,搞起了“拉郎配”。
“明明賈寶玉和孫悟空都是女媧補天剩下的神石,林黛玉是不是當時認錯石頭了?”
“黛玉葬花,悟空在樹上說‘夠不夠?不夠再給你搖點’……”
“我支持這樁婚事,就讓寶玉陪唐僧去取經吧!”
前段時間,“圣黛CP”在網絡走紅,網友們的調侃層出不窮。一個是取經人,一個是絳珠魂,這段“二創”的跨次元浪漫,讓六小齡童直呼“有創意”。
“我們倆都是央視四大名著劇的主演,最早的《紅樓夢》又叫《石頭記》,孫悟空又是從石頭孕育的一個神猴,那么它就體現了一種石頭文化。而且視頻里劇照和影視片段來回穿插,過渡自然,一點都不牽強、混亂,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網友剪輯的“圣黛CP ”。圖源社交媒體
林黛玉的前身是絳珠仙草,孫悟空的母體是補天遺石,一草一石在文學長河里遙相呼應。“圣黛CP”的崛起,是現代科技賦予四大名著的新活力。
不僅如此,在短視頻平臺上,孫悟空“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的一面被深度挖掘。鳳仙郡里,他將餅分給家貧的小娃;天竺河畔,他救起自盡的公主,化身老奶奶安慰:“姑娘一定是受了委屈”;請觀音收服鯉魚精時,他主動提出等觀音換衣打扮再出門;他還為凡人撿菜,給老人捶背,脫下衣服送給樵夫,打退欺壓百姓的妖怪.......護唐僧取經,亦護人間煙火。
央視版《西游記》截圖
網友調侃“年輕時不能遇見太驚艷的猴”,還給他貼上“理想型伴侶”“完美男友”的標簽。而六小齡童認為,這些被解構出的新浪漫,源于孫悟空本身所擁有的珍貴品質。
“我也看到過相關短視頻。因為我們演員是一集一集演的,但是網友把劇中孫悟空這個人物的很多金句都剪輯出來,尤其是他對女性、老者的尊重,確實體現了一種美德。”
央視版《西游記》截圖
六小齡童舉例:在火焰山,唐僧面對困境忐忑不安,孫悟空安慰他“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取經歸來發現經書不全,孫悟空又說:天地本不全,經書哪有齊全之理?
“這其實告訴我們,人生不必過分追求完美,努力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孫悟空一個筋斗云就能取到經,但他偏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因為人總要經歷挫折磨難,才能學會堅持、做到極致。”
擇一事,終一生
“我現在特別愛刷短視頻。”
六小齡童談起自己的“新愛好”,有許多展現非遺技藝、歷史人文、當代藝術的作品讓他印象深刻。
“一些拍攝小動物的視頻也特別打動我,像小貓和小朋友親密相處,或是小猴子、小狒狒和飼養員之間有碰撞也有溫情的互動畫面,都很有意思。這也讓我感慨,生活從來不缺少美,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正接受采訪的六小齡童。徐峻杰 攝
他強調,其實視頻創作沒有長短之分,關鍵在于用心。“就像當
年我拍央視版《西游記》,那時候很多電影工作者還不太理解電視劇,總覺得電影是‘大藝術’,電視是小眾。但后來大家也看到了,電視發展得越來越好。所以說,不管做什么,都要與時俱進,把每個環節做到極致才行。”
在他看來,傳統文化借助新興媒介煥發生機,與當年自己用戲曲身段詮釋神話人物一樣,都是對藝術的嶄新嘗試。但遺憾的是,在本屆電影節短視頻單元中,反映戲曲臺前幕后的作品寥寥無幾。
“其實戲曲里生旦凈末丑的行當特色、臉譜繪制的講究、戲服穿戴的學問,還有演員練功的艱辛、一部戲從籌備到成型的過程,以及樂隊與演員之間的默契配合,這些都是極具魅力、值得記錄的藝術。”
六小齡童之父六齡童
藏在聚光燈外的艱辛,恰是最應當呈現給世界的中國美學。就像孫悟空在煉丹爐里淬出火眼金睛,戲曲人“苦練七十二變,才能笑對八十一難”的匠心,在短視頻時代亟待被看見。六小齡童始終認為,短視頻不僅是娛樂載體,更是傳統文化破圈的“筋斗云”,能跨越山海,也能穿越時代。
“現在短視頻發展得這么火熱,創作者們就應該大膽發揮想象力,把內容做好。但也要注意,不能為了博眼球粗制濫造,那樣只會讓觀眾失望。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多創作一些適合不同年齡、不同群體觀看的優質內容,無論是小朋友、老人,還是其他各個領域的觀眾,都能在短視頻里找到共鳴,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好這個傳播載體的價值。”
“這也讓我想起父親常說的‘擇一事,終一生’,無論做什么,都要把它做精、做細、做強、做大。”
父親六齡童(右)與六小齡童(左)同臺演出
從猴戲世家到影視傳奇,從舞臺到短視頻,六小齡童始終在傳承路上做執著的行者。在他眼中,孫悟空不僅是神話人物,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拼搏進取、不屈不撓、永不言敗、樂觀向上的猴王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
“如果說我前半生致力于傳承中國猴戲藝術,那么下半生,我希望能講好中國猴文化。”六小齡童堅信,只要創作者們懷揣“戲比天大”的敬畏,用“金箍棒”丈量傳統文化的未來,孫悟空的故事便能永遠“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