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025中關村“教育+科技”創新周在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開幕。本屆活動以“應用導向與要素協同”為主題,探討人工智能技術深入教育教學和管理全過程、全環節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場景,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在政策、行業、用戶等各方要素共同作用下,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探索明顯提速。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總經理趙偉鵬表示,中關村“教育+科技”創新周始終立足場景應用,服務行業發展,本屆創新周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各環節的實踐應用,期待與政產學研用各方交流互動、協同創新,為教育數智化轉型和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更多落地方案和創新服務。
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總經理 趙偉鵬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會長韓進提出,當前,以AI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進步迅猛發展,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不僅催生了學習方式的改變,更對教育治理、人才培養模式等提出了系統性重構的要求,一場“AI+教育”的變革正在以不可阻擋之勢撲面而來。“教育+科技”是教育事業發展乃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之中的必經路徑,社會各界要在把握教育本質規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技術創新成果,促進教育教學內容、方法、模式的革新,積極探索智能時代教育創新形態。
教育正經歷從“工具性改良”向“結構性變革”的躍遷。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陳麗指出,數字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傳統標準化教育的供給模式,教育正經歷從“工具性改良”向“結構性變革”的躍遷,加快構建適應數字文明的新型教育供給體系,實現教育資源的精準配置與動態優化迫在眉睫。智能時代的教育科技發展應充分發揮資源平臺作用,加強政產學研用各主體協同創新,以教育供給側改革助推課堂教學改革,滿足人民群眾對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需要,讓技術的應用與倫理的規范同頻共振,為教育強國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中關村“教育+科技”創新周由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發起,已連續舉辦十一年,成為教育政產學研用各方交流互動、協同創新的重要平臺。業內人士評價,其積極發揮資源平臺優勢,以“AI+教育”成果展示與創新實踐為核心切入,匯聚政產學研用各方力量,提供了智慧共享、促進交流、協同合作的行業專業平臺,深度鏈接了技術成果與教育需求,持續輸出了可落地的創新模式方法與行業典型示范經驗,為推動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變革與科教協同發展做出了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