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就像是我們身體中流動的小河,孩子眼中的血液是什么樣子的呢?為什么血液是紅色的?血液又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此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面向社會公開征集了120個免費體驗名額,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5月24日,“我做小醫生”第一場活動正式開啟。當天,來自科學城的30名兒童化身“小醫生”,帶著充滿求知欲的小腦袋,學習有關微生物、生活衛生和護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識,與現場醫護人員一起開啟了一場精彩紛呈的醫學探索之旅!
▲活動現場。雷鍵 攝
據了解,本屆“我做小醫生”科普體驗活動由往年的一場豐富為4個專場。而第一場則是圍繞“兒科+檢驗科”主題展開。記者在現場看到,活動共設置了血液能量密碼、顯微鏡偵探社、七色洗手密碼、我的成長小樹苗、營養補給站和參觀重慶市人類生命與健康博物館幾個環節。
趣味體驗,探索醫學奧秘
在血液能量密碼環節,醫護人員使用靜脈采血模型讓小朋友們體驗醫護靜脈采血流程,以此減少小朋友對采血的恐懼。“通過仿真的模擬演示,讓小朋友們對采血有更加直觀認識。”醫護人員說。
▲醫護人員使用靜脈采血模型讓小朋友們體驗醫護靜脈采血流程。雷鍵 攝
來自大學城樹人小學一年級的杜彥琳小朋友興奮地躍躍欲試。“原來采血一點也不可怕。”
“哇,這么多顯微鏡,每一臺顯微鏡都可以觀察不同細胞的形態,太酷了。”來自重慶科學城富力南開小學的二年級學生李一洋開心地說。
▲通過顯微鏡觀察了細菌的各種形態。雷鍵 攝
在顯微鏡偵探社環節,孩子們了解了血液為什么是紅色,通過顯微鏡觀察了細菌的各種形態,這一環節不僅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還讓他們學到了寶貴的科學知識。
活動現場,工作人員還設置了營養補給站,通過測量小朋友們的身高、體重并為孩子們設計較為科學的飲食方案,讓現場參與的家長們深入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工作人員為孩子們設計較為科學的飲食方案。雷鍵 攝
“對我們市民來講這個活動太好了,孩子可以在玩耍中學習健康知識,在他們心里埋下醫學的種子,十分具有啟蒙意義。”市民王先生點贊道。
▲工作人員測量小朋友們的身高。雷鍵 攝
寓教于樂,播撒學醫種子
事實上,“我做小醫生”已經舉辦到第七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活動從創辦之初,就希望打破傳統單一的宣教式科普模式,讓孩子們通過沉浸式體驗,真正走近醫學、理解健康。現在的青少年對醫生職業的認知可能來自影視劇或網絡,但醫學不僅是“治病救人”,更包含科學精神、團隊協作和人文關懷。通過角色扮演、實踐操作,孩子們不僅能學習急救、護眼等實用知識,還能培養對生命的敬畏感和責任感。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今年的“我做小醫生”較往年有很大不同。“今年我們對活動進行了再次升級,根據前期的家長調研,結合6-12歲兒童的實際健康科普需求,不僅名額大幅增加,活動依舊全免費,還重點打造了四大專題活動,涵蓋了兒童成長發育、急救、口腔、耳眼鼻喉等知識板塊,同時聯合重慶市人類生命與健康博物館,讓孩子們親身體驗、用心探索醫學的奧秘。”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雷鍵 攝
作為科學城目前唯一一所在運營的國家三級甲等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也承擔著區域科普教育的功能職責,“我做小醫生”的開展便是最好印證。
據了解,該系列活動還將于5月31日、6月7日、6月8日進行三場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邊玩邊學中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六一”國際兒童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