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之路漫漫其修遠,既要深研經典,又要博采眾長,在臨床中錘煉醫術,在傳承里開拓新境。"
結緣杏林:師承名醫悟醫道
初識中醫,王麗彥便被其"天人合一"的智慧深深吸引。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求學期間,她系統研習《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典籍,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但真正讓她領悟中醫精髓的,是跟隨國醫大師張琪教授侍診的經歷。"張老診病必先觀面色、問寒熱、察舌脈,方開不過十二味,卻每每藥到病除。"王麗彥回憶道,有次隨師診治一位頑固性蛋白尿患者,張老僅用黃芪、山藥、金櫻子等尋常藥配伍,三月余竟使指標轉陰,這份"輕靈取勝"的功力讓她終生難忘。
在東直門醫院進修時,耳醫學之母黃麗春教授的耳穴療法令她眼界大開。"黃老施針如彈琴,取穴不過三五處,卻能調動全身氣血。"王麗彥曾見老師為一失眠十余年的患者施治,僅取神門、心、皮質下三穴,配合王不留行籽貼壓,七日后患者竟能安睡整夜。這種"小穴位大乾坤"的技藝,促使她系統研習耳穴國標,終將這項技術融入日常診療。
臨床深耕:針藥并用解沉疴
從醫三十載,王麗彥形成了獨特的"經方+外治"診療體系。在北京市第六醫院中醫科,她常遇各類疑難雜癥:有位慢性腎病患者,尿蛋白持續+++,慕名求診時已現倦怠乏力、腰膝酸軟。王麗彥以張佩青教授傳授的"參芪薏苓湯"為基,加用芡實、蓮須固攝精微,配合耳穴壓豆刺激腎、膀胱區,三月后復查尿蛋白轉陰,患者贈匾"仁術濟世"。
更年期綜合征是她重點攻關的領域。52歲的李女士被潮熱盜汗、焦慮失眠折磨兩年,遍訪名醫未效。王麗彥采用郝萬山教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佐以耳穴貼壓肝、內分泌、交感穴,兩周后患者驚喜反饋:"終于能睡整覺了!"這類案例讓她更堅定"身心同調"的理念,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中華中醫藥雜志》。
科研創新:古方今用探新知
在王麗彥的診室,總能看到她伏案整理醫案的身影。"中醫要發展,必須用現代科學語言闡釋古老智慧。"她帶領團隊開展經方現代研究,將川芎定痛飲與腦血流動力學結合,發現該方可顯著改善偏頭痛患者椎動脈血流速度,相關論文被《遼寧中醫雜志》收錄。針對老年高血壓合并失眠,她創新運用左歸丸合交泰丸,通過調節血清5-HT水平改善睡眠質量,為經典名方注入新內涵。
作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心身醫學專委會常委,她積極推動中醫心理療法應用。在門診常遇青少年焦慮患者,她自創"耳穴按摩操"配合柴胡疏肝散,讓許多孩子重展笑顏。這項技術現已在東城區多所學校推廣,成為中醫治未病的生動實踐。
薪火相傳:杏林春暖育新苗
每周四下午的師承課堂,王麗彥總帶著年輕醫生研讀《傷寒論》。"學中醫要過三關:背經典、練脈診、悟方證。"她要求弟子們熟記300首方歌,每月考核脈象辨識。有位研究生初診時將"弦脈"誤作"滑脈",她沒有直接指出,而是讓學生觸摸自己肝氣郁結的脈象,這種"身教重于言傳"的方式,讓弟子們印象深刻。
對于中醫教育,王麗彥主張"西學中用,中西貫通"。她常說:"現代影像能看清骨骼肌肉,中醫辨證能把握氣血陰陽,兩者結合才能全面診療。"在帶教過程中,她要求弟子先掌握西醫診斷標準,再運用中醫思維施治,這種培養模式已結出碩果——多名學生獲得市級科研課題資助。
行醫半生,王麗彥始終保持著兩個習慣:每日晨起誦讀經典,睡前記錄醫案心得。在她看來,中醫人當如天麻般"質堅而性沉",既要扎根傳統沃土,又要吸收現代養分。"每當看到患者康復時的笑容,就更覺肩頭責任重大。"這位杏林巾幗正以實際行動,續寫著新時代中醫人的傳承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