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位以優異成績考入頂尖學府的理科狀元,為何會無聲無息地從南京大學校園里消失,并且整整二十五年杳無音訊?
2000年4月21日,統計局副局長張立新正在單位處理日常事務,一通來自南京大學的電話打破了他原本平靜的生活。
電話那頭傳來的是兒子張來玉輔導員的聲音,語氣中帶著焦急與無奈:“您的孩子不見了……”
山東高考狀元
張來玉出生于一個條件優越的家庭,父親是統計局副局長,母親在紀檢委工作。作為家中獨子,他承載了父母所有的期望。
從小到大,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家中的墻上貼滿了各種獎狀,成為鄰里間津津樂道的“別人家的孩子”。
高中時期,他在山東濟南濟陽區第一中學就讀,性格內斂少言,但學習上極其刻苦,是老師們眼中踏實勤奮的學霸。
1998年,他首次參加高考,目標直指北京大學,卻遺憾落榜。然而這次挫折并未讓他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前往北京的決心。
復讀期間,他比以往更加努力,每天早出晚歸,幾乎將所有時間都投入到學習之中。
1999年的高考中,他終于脫穎而出,以濟陽區理科狀元的身份一舉成名,成為全縣矚目的風云人物。
分歧下的妥協
高考結束后,本應是全家歡慶的時刻,但在填報志愿這件事上,張來玉與父母之間產生了矛盾。
他一心向往北京,不僅因為那里名校眾多、資源豐富,更因為他曾在高中時通過奧數比賽結識了一位女孩,兩人感情深厚。女孩已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他渴望能與她同處一座城市。
然而,父母卻另有打算,認為南京大學的材料科學專業前景廣闊,未來就業更為穩定實際。
最終,他們替張來玉做出了選擇,直接為他填報了南京大學。
這是張來玉第一次公開反對父母的決定,盡管他內心堅持自己的想法,但在父母反復勸說下,一向聽話的他還是選擇了妥協。
雖然心中滿是不甘與失落,張來玉還是帶著復雜的情緒前往南京,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
離奇失蹤
進入南京大學后,張來玉努力適應全新的環境。
起初,他還定期給家里打電話,分享學校里的點滴瑣事。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通話頻率逐漸減少,從每周一次變成每半個月一次,最后甚至一個月都聽不到他的聲音。
張立新夫婦開始察覺到異樣,卻未曾料想到更大的打擊即將到來。
2000年4月,張來玉的狀態似乎出現了變化。
據室友回憶,那段時間他收到一封從北京寄來的信件,正是那位女友所寫。信件內容無人知曉,但從看完信后的表現來看,張來玉變得更加沉默寡言,時常獨自發呆。
此外,學校里的一些事情也令他感到不快。這學期開學時,他未能獲得去香港浸會大學交流的機會,名額僅有兩個,競爭異常激烈。他為此深感失落,還特意打電話向父親傾訴。
就在他失蹤前幾天,他還與系里的幾名同學發生過爭執,具體原因不明。
4月21日凌晨,室友醒來時發現張來玉徹夜未歸,床鋪毫無動靜。
枕邊僅留下幾片撕碎的信紙,正是那封從北京寄來的信件,誰也沒想到,這竟成了張來玉留下的最后一點痕跡。
父母的尋子之路
得知兒子突然失蹤的消息后,張立新夫婦頓時慌亂不已,連夜從山東趕往南京。
他們怎么也無法理解,一向懂事聽話的兒子怎么會憑空消失。
警方迅速介入調查,在南京大學浦口校區展開了全面搜索,并向張來玉的老師和同學們了解情況,可惜始終未能找到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根據室友的描述,張來玉失蹤前確實收到了一封分手信,這封信成為了重要線索。
張立新夫婦找到了那位女友,女孩承認確有此事,稱因異地戀難以維系,雙方漸漸疏遠,思想也不再契合,于是決定結束這段關系。
但她表示,自從寄出信件后,張來玉便再未聯系過她。
至此,線索中斷,張來玉仿佛人間蒸發,再無蹤跡可循。
夫妻倆并未放棄,四處打聽兒子的下落。
身為統計局副局長的張立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時刻關注各地的失蹤人口信息,生怕錯過任何可能的線索。
而母親菅慶英更是辭去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尋找兒子的行動中。
這些年,她幾乎跑遍了全國各地,只要聽到一絲可能的消息,無論多遠多偏僻,都會立刻動身前往。
他們接到過許多線索,有人聲稱見過張來玉,也有人提供一些模糊的信息。
然而每次滿懷希望出發,最終都以失望告終。
有些人利用他們焦急的心態,編造虛假消息騙取錢財,即便屢次受騙,他們依然不愿停下腳步,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必須繼續尋找。
漫長等待與無盡希望
二十五年過去了,歲月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一個人的容貌、一個家庭的狀態,卻無法改變張立新和菅慶英對兒子的牽掛。
如今他們都已年近七十,白發蒼蒼,身體不再如從前般強健,但尋找兒子的信念從未動搖。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久一些,多等幾年,同時也為了避免生活過于空虛,他們一起報名參加了老年大學,學習繪畫、剪紙和攝影,盡量讓日子過得充實些。
每當閑暇下來,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兒子的身影。
在剪紙班上,張立新常常望著窗外陷入沉思,有時看到穿著校服的學生經過,他就會不由自主地出神:兒子當年的模樣,大概就是這樣吧。
這二十五年來,張立新夫婦始終沒有放棄尋找兒子,其中的艱辛與困苦,外人難以真正體會。
他們的執著令人感動,也讓人肅然起敬。
張來玉的失蹤,不僅是一個未解之謎,更是一記深刻的警示。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關乎分數和排名,更需要情感上的關懷與心理上的支持。
家長不能僅僅關注成績,更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多陪伴他們,多傾聽他們的想法,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參考信源
成都商報,2017-06-15,高考狀元出走17年 父母苦尋:回來吧,爸媽養你
中國工程報,2022-07-01,高考狀元南京大學失蹤,細思極恐:南大世紀末三樁疑案,至今未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