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純粹如初,野生詩性的原始迸發
1996 年,樸樹放棄首都師范大學英語系的文憑,懷抱吉他,蹲在北京小運河邊寫歌。
那時,他不過是個 “高中肄業生”,卻沒人想到,他終會成為華語樂壇最頑固的純粹主義者。
從《火車開往冬天》的凜冽寒風,到《New Boy》的天真爛漫,他的創作宛如山間清泉,帶著未經馴化的野生感。這種 “素”,是對商業邏輯的超然旁觀,是赤子之心的躍動脈搏。
首張專輯《我去2000年》的封面,樸樹穿著皺巴巴的白t,眼神迷離,宛如迷失在林間的幼鹿。
這張專輯,被《北京晚報》盛贊為 “填補城市感空白” 之作。
《那些花兒》以凋零之美,訴說著青春的易逝;《白樺林》以戰爭為底色,勾勒出人性的輪廓。
即便簽約華納,踏入海外市場,他依舊我行我素。
在錄音棚,他吃泡面、睡地板,堅決不將《生如夏花》的母帶交給國際團隊 “拋光”。
這 “素”,是他對抗工業化的堅甲利刃,是對音樂純粹性的執著捍衛。
溯:逆向生長的音樂考古者
樸樹的創作,是一場時光的逆旅。
當同行追逐千禧年后的電子浪潮,他卻沉醉于《Colorful Days》的廣告曲里,重拾吉他搖滾的質樸;當流量時代如狂風席卷,他在《平凡之路》中復刻 90 年代公路電影的蒼涼詩性。
他的 “溯”,是對潮流的逆行,是對音樂本源的朝圣。
2017 年,《獵戶星座》的誕生,堪稱當代音樂的苦行。
七年輾轉,中英美三國錄音,三次推倒重來,最終在張亞東的協助下完成母帶處理。
專輯里的《No Fear in My Heart》,藏地吟唱如天籟之音;《Baby,До свидания》,斯拉夫風情如異域畫卷。
這種創作姿態,恰似他在《樂隊的夏天》所言:“我不是來引領潮流的,我是來守護火種的。”
他以音樂為鏟,挖掘時光深處的珍寶;以旋律為舟,駛向音樂的源頭。
述:時代病癥的冷峻解剖者
樸樹的歌詞,平靜之下藏著手術刀般的鋒利。
《那些花兒》以凋零隱喻,訴說著集體記憶的消散;
《傲慢的上校》以戰爭寓言,解構英雄主義的虛妄;
《平凡之路》則剖開一代人的存在主義焦慮 ——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的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
這些 “述”,是時代的診斷書,是靈魂的剖白。
《Baby,До свидания》更顯犀利,借布拉格小酒館的醉漢群像,戳破都市人的孤獨癥候:“背叛務必堅決,告別亦須體面。”
當同行用雞湯撫慰聽眾,他卻選擇用 “鋒利” 撕開生活的膿瘡。
他的作品,如 85 后的精神年鑒,刻錄著一代人的迷茫與掙扎。
夙:未完成態的永恒追光者
“夙” 在樸樹身上,是遺憾與追求的交織。
2008 年 EP《1/2008》的流產,2010 年《獵戶星座》的難產,見證著他與完美主義的搏斗。
《在木星》的梵語吟誦,《達尼亞》的俄語命名,又顯露他對 “未完成美學” 的癡迷。
這種 “夙”,也映照在他的生活里。
他早睡早起,遛狗爬山,為拍 MV 抵押房產;他坦言上綜藝 “真的需要錢”,卻拒絕資本注資。
《獵戶星座》實體版的未命名曲目,永遠留白,恰是對商業化圓滿的拒絕。
他在 “未完成” 中尋找意義,在遺憾里追逐光亮。
素履以往,生如夏花
從 “麥田里的野孩子”,到 “獵戶星座下的苦行僧”,樸樹用三十年,完成了一場對抗速朽的行為藝術。
當流量明星在熱搜榜上如煙花般絢爛又消逝,他的 “素、溯、述、夙”,構筑起恒久的生命范式。
在加速時代,他是逆行的考古者;于喧囂塵世,他守護沉默的力量。
或許,正如他在《好好地》中所唱:
“今天有今天要完成的功課,而明天有明天的煩憂。”
這場未竟的音樂遠征,正是對 “生如夏花” 最赤誠的詮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