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席卷全球的當下,寧德時代無疑立于潮頭。
成立于2011年的寧德時代,僅用十余年時間,便登上全球動力電池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寶座,市場占有率達到 40%,展現出顯著的技術領先優勢,業內甚有觀點認為其 “領先美國 30 年”。
盡管手握3035 億元現金,看似光環加身、無懈可擊,但在行業劇烈變革浪潮中,這位 “行業領軍者” 真的沒有軟肋嗎?
一、行業狂歡后的產能過剩
近十年全球商業史中,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無疑是極具震撼力的篇章。
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僅136萬臺,占汽車總銷量 5.4%。而到2024 年,該數字躍升至 1287萬臺,占比高達 41%。短短4年,市場規模近乎擴張至10 倍,如此驚人速度,促使整個產業鏈呈現出 “大躍進” 式擴張態勢。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核心——動力電池,更是出現 “產能快速擴張” 現象。上游鋰礦企業紛紛大規模擴產,中游電池廠商也在積極搶占市場份額。不過,隨著行業發展節奏變化,產能過剩的風險已在悄然積聚。
鋰礦領域兩大龍頭企業,天齊鋰業虧損79 億、贛鋒鋰業虧 20 億,就連電池隔膜行業的龍頭恩捷股份,利潤也同比下降80%。上游企業的經營壓力迅速向下游傳導,直接導致動力電池價格大幅下跌。
寧德2024年報呈現出一組矛盾數據:盡管動力電池銷量增長 18.85%,儲能電池銷量增長 34.32%,但動力電池業務收入卻下滑 11%,儲能業務收入也下降了 4%。
一增一降的背后,是行業白熱化的價格競爭,及車企與電池廠商圍繞利潤分配展開的博弈。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動力電池成本占整車成本的50%-70%,這意味著寧德時代定價權直接決定車企的利潤空間。2024年,寧德時代凈利潤507億,占10家上市車企利潤總和53%。無怪乎廣汽董事長會杞人憂天道:車企給寧德時代打工。
當車企意識到自身命脈被電池廠商所掌控,“反叛”便成必然。吉利、上汽、蔚來等眾多車企相繼啟動電池自研計劃,意圖打破寧德時代的壟斷。
以蔚來為代表,其自主研發的150kWh 半固態電池已成功進入量產階段;廣汽研發的彈匣電池,也在安全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這一系列動作,不僅是對價格體系的抗議,更是對掌握供應鏈主動權的爭奪。與此同時,寧德時代還面臨著 “交付壓力”。
二、寧德時代的技術護城河
以往,車企對寧德時代高度依賴;而如今,即便需投入大量研發資金,車企也更傾向于自主研發電池技術,避免陷入被動局面。
同樣的,動力電池生死攸關的博弈中,技術成寧德時代最后“護城河”。
2024 年 4 月,寧德時代推出第二代神行超充電池,作為全球首款實現 800 公里超長續航的磷酸鐵鋰電池,其峰值充電可實現:充電1秒增加2.5 公里續航,5分鐘補充 520 公里續航里程。
技術創新外,寧德時代全球化布局同樣成效顯著。2017年其海外收入占比僅 1.5%,至 2024 年已提升至 30%,德國、匈牙利、西班牙三大海外工廠構建起全球供應鏈的核心框架。據悉,若美國政策放寬,該公司計劃在美建廠。
從早期依賴澳洲鋰礦到掌握鈉資源主導權,從本土企業成長為全球行業巨頭,寧德時代通過技術迭代重新定義了“中國制造” 的全球競爭力高度。
三、未來:寡頭壟斷?多元競爭?
站在2025 年回溯,寧德時代發展歷程堪稱中國制造業崛起典型樣本——依托技術創新與規模優勢,在全球產業鏈競爭中突破重圍,登上行業頭部位置。
但當下,這家行業龍頭正面臨困境:產能過剩加劇價格競爭、車企自研導致客戶分流、新技術路線的潛在沖擊,每一項挑戰都可能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值得關注的是,寧德時代的應對策略彰顯出頭部企業的韌性:以神行超充電池穩固高端市場地位,用鈉離子電池開拓新應用場景,通過全球化布局分散經營風險。
正如其創始人曾毓群所言:“我們從不畏懼競爭,真正擔憂的是創新停滯。”
在新能源產業長期競爭中,寧德時代正經歷“成長陣痛”,但其每一次戰略抉擇,都可能改變全球能源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