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萬達商業以500億價格甩賣48座核心萬達廣場的消息沖上熱搜。北京朝陽路、廣州天河城、成都春熙路這些黃金地段的“金字招牌”,如今成了太盟、騰訊、京東等資本方的新玩具。王健林這波操作,聽著像“割肉止血”,可刀都砍到骨頭縫里了,真能救活這條命?
1. 債務壓頂下的“狼性自救”:500億解渴,但窟窿還剩多少?
萬達賬上現金僅116億,2025年到期債務卻高達400億。蘇寧、融創這些“老朋友”追著討債,股權凍結金額超75億。這哪是賣廣場?分明是“割腎換錢”!500億回籠款能暫時填窟窿,但核心資產一丟,品牌溢價直接打骨折。“斷臂求生”是下策,可比起恒大式崩盤,王健林這招“硬核操作”至少保住了殼子——問題是,光靠殼子能撐幾年?
2. 輕資產轉型:從“造城主”到“收租佬”,模式能走多遠?
2017年喊出“去地產化”的王健林,如今輕資產項目占比超60%。表面看是“輕裝上陣”,實則暗藏危機:管理費收入只夠覆蓋資本支出的一半,租金增速跌到5.7%,華潤、龍湖這些對手早盯上這塊肥肉了。更扎心的是,48座廣場所有權一賣,萬達對項目的控制力直接腰斬。“收租佬”靠的是品牌護城河,可護城河一旦被填平,輕資產模式還能撐幾年?
3. 資本游戲:騰訊“掃貨”、太盟“豪賭”,誰是最大贏家?
騰訊、京東這波“老股東”接盤,明擺著是沖著線下場景來的;太盟掏出50億次級份額,押注未來REITs或上市套現;陽光人壽盯著穩定現金流。這場交易看似“各取所需”,實則是資本對萬達的“二次收割”——太盟承擔主要風險,騰訊坐享生態協同紅利,王健林只能眼睜睜看著“老巢”被蠶食。“商場如戰場”,可王健林這次,怕是連“陣地”都守不住了。
500億的“斷腕”之舉,既是企業家的無奈掙扎,也是房地產寒冬的縮影。依法治企不能流于口號,企業自救更得守住底線。希望這場500億的“生死局”,能倒逼商業地產加速轉型,而不是淪為資本博弈的籌碼。畢竟,商場的燈光再亮,也照不進債務的深淵。
最后問一句:王健林這步棋,到底是“活下去”的權宜之計,還是“死路一條”的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