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市場又一次感受到了被比亞迪支配的“恐懼”。5月23日前后,比亞迪發布了一系列的促銷措施,將618的百億補貼活動延續到了汽車領域。
這輪降價戰極其“夸張”,包括但不限于宋PLUS DM-i(參數丨圖片)智駕版9萬9開回家,秦L同品牌置換疊加國補做到5.98萬,海鷗智駕版一口價5.58萬元。雖然是限時活動,從5月底持續到6月30日,但這個架勢實在是太嚇人了。而且按照“慣例”,降下來的價格,是很難回去的。
至于比亞迪到底是主動降價還是“無奈之舉”,大概從股價就能看出來。降價消息傳出后,比亞迪股價連續創下新高,市值來到了1.23萬億級別,足以說明資本市場對比亞迪動作的認可。
那么,比亞迪為什么突然大降價?這輪價格調整會對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應該從中嗅哪些信號呢?功夫汽車對此進行一番探究。
(1)為何是“降得動,降得起”?
4月25日,比亞迪發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總營收1703.6億元,同比增長36.35%,凈利潤91.5億元,同比增長100.38%,這意味著比亞迪的經營狀況又上了一個臺階。相比大多數新勢力“不敢對賬”的狀態,如今的比亞迪已經進入良性循環。
這也是比亞迪敢于降價的關鍵,自己的營收狀況良好,具備進一步攻占市場的能力。
能做到這一點,背后依然是比亞迪恐怖的全產業鏈。比亞迪是一家實現了從礦到車閉環的企業,全球范圍內僅此一家。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亞迪擁有青海鹽湖鋰礦49%的股份,還在非洲鋰礦擁有6座礦山權益。這意味著它掌控了動力電池核心原料,不僅可以滿足自家的用車需求,還能給對手供貨。
因為自產電機、電控、電池等核心部件,比亞迪純電車型的BOM成本相比競品低了大約25%。這也是為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價格,對手基本不賺錢,比亞迪不僅能堅持,還能主動降價的關鍵。
除了三電部件外,比亞迪半導體IGBT芯片的產能占到了國內市場的20%。在2022年遭遇芯片危機時,比亞迪通過自產MCU芯片實現逆勢擴產。在對手普遍縮產的情況下,比亞迪當年的汽車產量同比增長了150%。
除了造車的傳統核心部件之外,比亞迪還將觸手伸到了更多的領域。比如與玲瓏輪胎合資建廠,專門定制電動汽車專用輪胎,不僅做到了更強的耐磨能力,也打破了國際品牌輪胎在前裝市場的壟斷地位。
比亞迪還積極推動零部件本地化配套,比如將產業鏈搬到西安基地附近,這讓它的物流成本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3。
目前來看,全產業鏈模式帶來的規模效應正在形成獨特的"定律"。
比亞迪每進入一個新領域,就會在18個月內將行業平均成本拉低20-30%。過去的MCU芯片、IGBT芯片如此,將來的輔助駕駛芯片也會是如此。
正是這種獨特的模式,讓比亞迪有了絕對的定價權,也讓比亞迪掀起新一輪價格戰,且“降得動,降得起”。
(2)不想當惡龍的屠龍少年
前面我們也說了,在大降價的消息傳出后,比亞迪的股價大漲。5月23日,比亞迪A股上漲了1.7%, 405.58元/股的價格創下新高。至此,比亞迪的總市值突破1.23萬億元,繼續在造車這個賽道上一騎絕塵。
之所以資本如此看重比亞迪,核心原因依然是,這家企業與其他的傳統車企“不一樣”。
從1908年福特T型車問世開始算起,汽車行業已經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也上演了無數個“屠龍少年成為惡龍的故事”。
不論是美系車取代歐系車,還是日系、韓系車取代美系車,還是近年來特斯拉崛起,遵循的原則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打不過就加入”。
以特斯拉為例,剛剛進入國內的那幾年,打的口號都是“份額至上”。不論賣不賣得好,只要整車成本下降了,一定同步降價。
這樣的做法無疑是“逆人性”的,明明訂單供不應求,卻主動降低價格,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賣100輛車每輛賺1萬,跟賣200輛車每輛賺3000,究竟誰更賺錢,股東們很容易算出來。
因此,從2023年開始,特斯拉就開始強調"健康增長",甚至馬斯克在內部郵件中明確要求"每輛車必須保持合理利潤"。這樣做皆大歡喜,特斯拉賺到了錢,國際車企緩解了壓力,大家其樂融融。
這也是大多數車企的“必經之路”,早期拼命努力搶份額,等到有一定名氣了就可以享受享受了。
作為經營了二十多年的老牌車企,比亞迪不可能想不通這些“門門道道”。以比亞迪如今的品牌知名度,每輛車花6000塊錢去宣傳它的好,強調自己的品牌“不一樣”,一定比直接降價6000元效果更加直觀,但比亞迪沒有選擇這么做。
為什么呢?
很多人不理解,比亞迪已經是國內第一的車企了,為什么還要繼續降價,躺著賺錢不香嗎?
功夫汽車認為,或許比亞迪不是不想賣“高價”,大概率是因為“不擅長”。作為一家靠技術起家的企業,比亞迪最擅長的是什么?當然是技術攻關和應用。都說國產混動不行,比亞迪就搞出了DM-i;都說磷酸鐵鋰電池能量密度上不去,比亞迪就做出來刀片電池。
自研、自產、降價,這就是比亞迪最核心的優勢。消費者說比亞迪的設計不好,車看上去不高檔,比如就做出了龍顏美學,漢、海豹依然是如今的顏值天花板。消費者說比亞迪操控不好,比亞迪就做出了云輦智能液壓車身控制系統,徹底顛覆了傳統底盤的性能邊界。
從2022年到2025年,比亞迪其實一直在“查漏補缺”。它沒有滿足于自己的份額,而是進一步鞏固頭部效應。
這也是比亞迪每年都引領降價潮的關鍵。難道比亞迪不知道老車主有意見,對手恨之入骨嗎?很顯然,在目前平替市場攻堅時期,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讓自己的體系優勢發揮到極致,這才是比亞迪所追求的。
(3)功夫拍案
比亞迪的態度很明確,每年都會例行降價,會不斷把各種高端配置的價格打下來。對于競爭對手來說,只有兩條路可走。
要么下苦功夫跟上,全方位提升研發效率、降低成本,比如吉利的銀河系列,奇瑞的風云系列。不少后來者最終都選擇“打不過就加入”。也有不少“友商”尋求差異化競爭,另辟蹊徑強調價值感,強調基本家用之外的屬性,比如理想、小米。
除了這兩條路,任何試圖用一兩項技術領先,持續收割用戶的車企,夢想可能都會落空。任何不想持續投入、持續競爭的企業,都只有“被打敗”這一無奈結局。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有比亞迪在,對于汽車行業而言,投機主義者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只有“活成”巨頭,才能與比亞迪一起,留在牌桌上,成為最后的三五家“寡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