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GEP(生態產品總值)是GDP(地區生產總值)的12倍,這是黑龍江省伊春市的“生態賬”。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張孟衡近日公布一組核算數據:伊春市生態產品總值為4240億元,人均GEP為40萬元,地均GEP為1252萬元/平方公里。
伊春位于小興安嶺腹地,森林覆蓋率達83.8%,有“林都”之稱。據了解,這里近400萬公頃的森林孕育了1390多種植物,300多種野生動物,以及現存的亞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松原始林。
好的生態產品也能轉化為經濟價值。張孟衡介紹,生態產品是生態系統提供的滿足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產品與服務,包括物質供給、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三大類。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受伊春生態環境局委托,在伊春市相關部門的配合下,開展伊春市2021-2023年的GEP核算研究。基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結合伊春本地實際,研究形成了生態產品目錄清單。
根據核算結果:各類生態產品中,物質供給類222億元,占伊春全市GEP的5%,貢獻較大的為農林牧產品;文化服務類118億元,占全市GEP的3%,貢獻最大的為森林康養;調節服務類達3900億元,占全市GEP的92%,貢獻較大的為氣候調節、水源涵養、固碳釋氧等服務。
張孟衡介紹,伊春所有生態系統類型中,森林貢獻了GEP的80%,是巨大的“水庫、錢庫、糧庫和碳庫”。“水庫”有關的水源涵養、洪水調蓄、氣候調節等服務價值量大,但轉化比例較低,是未來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重點方向。“錢庫”有關的森林康養、休閑旅游等價值實現路徑較為暢通,價值實現量快速增長。“糧庫”有關的林下產品特色明顯,已初具產業規模,品牌效應正在形成。“碳庫”方面每年新增碳匯超1800萬噸,碳交易市場前景廣闊。
因林而興的伊春一度面臨“伐無可伐”的境地。50多歲的黨向民,是一名森林防火瞭望員。在他約40年的工作經歷中,前半程在伐木,后半程在護林。
黨向民介紹,伊春市曾是國家木材生產基地,為支持國家建設輸送了大量木材,但因采伐過度,林木資源幾近枯竭。2003年前后,伊春市計劃性地壓減采伐指標,明確要保護林地。黨向民也由伐木工人轉為一名防火瞭望員。一進入森林防火期,他就要在20余米的瞭望塔上獨自度過白天的大部分時間,緊盯火災隱患,守護林區安全。
黨向民記得,剛建起瞭望塔時,周圍的樹木還很小,現在林區許多樹木已經與塔齊高。
黑龍江伊春,黨向民在林場瞭望塔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攝
林區人民守護的這片綠意也給伊春創造了別樣的發展機會。2024年,伊春特色生態旅游呈現爆發式增長,接待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分別增長53%、76%。2024-2025年冰雪季,伊春接待境外游客量同比增長382%。松子、藍莓、樺樹汁等原生態的綠色有機食品受到游客好評,也持續帶動林區職工增收。
“伊春自然生態系統的調節服務功能不僅僅維持了當地宜人的氣候環境,其外溢效應還為哈爾濱都市圈,乃至整個東北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張孟衡說。
據悉,近年來,伊春通過四級林長制、智能監測網絡和23個自然保護區構建起立體化生態防護體系,同時創新“生態總長”模式,頒布全國首部《紅松保護條例》,為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筑牢法治根基。
伊春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伊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占市域總面積近一半,讓每一片森林、濕地都有人管、有人護。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