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市場分析機構SNE Research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上牌的電氣化車輛(含油混、插混、純電)動力電池裝車量合計為221.8GWh,同比增長38.8%。
從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前十的企業名單來看,中國企業繼續占據主導地位,坐擁6個席位,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蜂巢能源,市占率合計達到67.5%。至于另外4家,依然是日本的松下,以及韓國三大電池廠商——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日韓企業的增速遠不及中國車企,甚至三星SDI和松下的動力電池裝車量還出現了下滑。
中國廠商優勢再擴大
從市占率來看,在全球車用動力電池市場上,中國廠商不止占據“半壁江山”。2022~2024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十強榜單中,中國企業合計市占率分別為60.4%、63.5%和67.1%,今年第一季度為67.5%。可以看出,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市占率正在穩步提升。如果再加上不在榜單前十的中國企業,那么中國動力電池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大約在7成左右。
從上榜名單來看,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的排名相對穩定,而蜂巢能源取代欣旺達躋身十強。從增速來看,中國電池廠商普遍保持了30%~100%的高速增長,尤以蜂巢能源增速最高。這主要歸功于其去年第四季度訂單量的井噴式增長,以及市場對蜂巢能源短刀電池的認可。除了長城汽車、吉利等國內客戶外,隨著寶馬MINI新車型持續上市,以及Stellantis多款車型的熱銷,蜂巢能源的動力電池海外出貨量及海外業務占比也在不斷攀升。
當然,從市占率來看,寧德時代依然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除諸多中國汽車品牌外,特斯拉、寶馬、梅賽德斯-奔馳、大眾集團等海外車企也廣泛采用寧德時代的電池。值得一提的是,就在5月20日,寧德時代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據此前公布的上市申請書顯示,寧德時代港股上市募集到的資金將重點用于海外產能擴張、國際業務拓展及境外營運資金補充。
事實上,中國動力電池全球占比之所以穩步提升,除了與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紅紅火火有關,多家中國電池企業在海外市場取得突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根據SNE Research的數據,今年1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十強中,6家中國企業在海外動力電池市場的份額提升至38.6%,首次超過韓國三大電池廠商。
比亞迪的動力電池裝車量同比增長62%,達到37GWh,位居第二。與其他同行不同的是,比亞迪的動力電池主要是內供。憑借價格競爭力,比亞迪打造了多款熱銷車型,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銷量突破100萬輛,同比增長近60%。面對超預期表現,比亞迪將年度銷量目標上調至550萬輛,這勢必將助推其動力電池裝車量繼續攀升。
國軒高科的動力電池裝車量為7.7GWh,同比激增86.6%,是榜單中增速第二快的企業。目前,國軒高科的動力電池廣泛應用于奇瑞、吉利、零跑、上汽通用五菱、長安、VinFast、Rivian等車企,海外市場出貨量加速增長。
相比之下,中創新航承壓,增速在6家中國企業中最低,為31.5%。除了激烈的競爭壓力,可能也是由于中創新航較為依賴廣汽、小鵬等大客戶,而廣汽埃安2024年銷量下滑逾兩成,2025年雖逐步回升,卻難復當年“黑馬”之勢。
億緯鋰能整體表現相對穩健。通過布局大圓柱電池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億緯鋰能在技術層面與同行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進入2025年以來,億緯鋰能接連宣布成為一汽奔騰、長安等多家車企的定點供應商。
日韓廠商份額遭擠壓
海外廠商中,無論是韓國三大電池廠商,還是日本的松下,表現都不太理想。具體來看,第一季度,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的市占率合計為18.7%,較去年同期下降了4.6個百分點。
從企業情況來看,LG新能源的大客戶包括特斯拉、起亞、大眾集團、雪佛蘭等。特斯拉銷量萎靡,導致LG新能源與之相關的動力電池搭載量同比下滑近兩成。好在大眾ID.系列、起亞EV3銷售強勁,再加上雪佛蘭品牌旗下Equinox、Blazer和Silverado電動汽車的銷量增長,使得LG新能源的動力電池總裝車量實現了15.1%的增長,達到23.8GWh。不過,這一增速依然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其市占率也由去年同期的12.9%降至10.7%。
再看SK On,其動力電池主要搭載在現代汽車和起亞汽車旗下車型上,其次是梅賽德斯-奔馳和大眾集團。今年第一季度,現代IONIQ 5和IONIQ 6表現亮眼,起亞EV6同樣在歐美市場熱銷,梅賽德斯-奔馳EQA(參數丨圖片)、EQB等搭載SK On電池的車型銷量良好,與去年同期持平。與此同時,大眾ID.7和ID.4的強勁銷量也對SK On的電池裝車量增長產生了積極影響。多方助力下,SK On的動力電池裝車量實現了35.6%的增長,達到10.5GWh,可以說是日韓電池企業中表現最好的一家了。
三星SDI則很不樂觀,其電池主要搭載在寶馬旗下車型上,其次是奧迪和Rivian。寶馬i4、i5、iX等車型銷量穩定,但Rivian旗下的R1S和R1T車型入門級版本采用了其他企業生產的磷酸鐵鋰電池,這對三星SDI的電池裝車量產生了負面影響。再加上奧迪Q8 e-tron銷售不振,最終導致三星SDI的電池裝車量出現負增長。
另外,從財務業績來看,三星SDI近日公布的財報顯示,第一季度,三星SDI營收為31770億韓元,同比下滑34%,環比下滑15%。營業利潤、稅前利潤、凈利潤均為虧損,營業利潤率由5.2%降至-13.7%,盈利能力急劇下降。從產品線來看,核心的電池業務板塊表現不佳是主要拖累。受4680電池項目延遲以及歐洲高端電動汽車需求持續疲軟影響,動力電池出貨量下滑,再加上工廠利用率低、固定成本高,三星SDI的盈利能力明顯下滑。
相比之下,LG新能源的財務狀況有所好轉。數據顯示,第一季度,LG新能源通過降本增效,實現扭虧為盈,營業利潤達到3747億韓元,其中包含獲得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提供的4580億韓元稅收抵免。剔除稅收抵免,其業績仍較去年同期有顯著改善。LG新能源首席財務官李昌實強調,北美市場新款電動車型的穩健出貨和成本效率提升,是盈利的關鍵驅動因素。
至于SK On,母公司SK Innovation在財報中指出,第一季度其電池業務營收1.61萬億韓元,營業虧損2993億韓元。隨著北美地區需求增加,營業虧損同比有所收窄。
再看松下,作為前十中惟一上榜的日本電池廠商,松下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大客戶特斯拉。特斯拉銷量下滑直接沖擊到松下的業績,使得其電池裝車量出現下滑。再加上家電、工業設備等核心業務競爭力衰退,就在5月9日,松下宣布,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萬人,并終止沒有盈利前景的虧損業務,整合、撤銷部分分支機構。
不過,電池所屬的松下能源部門不在裁員范圍內,且松下對于電池業務前景仍持樂觀態度。SNE Research也預計,松下將通過為特斯拉推出改進后的2170和4680電池,帶動銷量和業績回暖。此外,在保持對特斯拉電池供應的同時,數據中心用電池、儲能等也是松下未來聚焦的重點領域。
押注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
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上,中國企業暫時領先,但市場格局仍在不斷變化。當前,各大電池廠商都在競相研發具有更長續駛里程、更快充電速度和更低成本的電池技術。尤其是全固態電池,成為各方追逐的焦點。
作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重要技術路線,全固態電池受到全球主要國家的高度關注。目前,中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多國企業和研發機構都在全固態電池領域加大布局。在今年3月底舉行的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企業和政府領導指出,全固態電池是動力電池產業競爭的下一個關鍵“制高點”,對產業具有顛覆性影響。一旦全固態電池實現量產,或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現有市場格局。
“半固態電池技術哪個最領先?應該是我們中國,這是毋庸置疑的。”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朱星寶指出,但全固態電池的競爭才剛剛開始。日本專利調查公司Patent Result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固態電池專利布局方面,日韓全球領先,排名前十的機構均為日韓企業,中國近年來加大了全固態電池專利布局,但與國際領先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量產方面,寧德時代5月15日披露的投資者活動記錄顯示,公司董事會秘書兼副總經理蔣理稱,公司在全固態電池上持續堅定投入,技術處于行業領先水平,2027年有望實現小批量生產。國軒高科也于5月17日宣布,公司首條全固態電池中試線已建成,設計產能0.2GWh,樣品的電芯能量密度為350Wh/kg,已開啟裝車路測。比亞迪年初也表示,計劃2027年啟動全固態電池的批量示范裝車應用,技術路線以硫化物為主。
為了更好地與中國企業競爭,韓國電池廠商也在推進產品陣容多元化,包括磷酸鐵鋰電池、全固態電池等。其中,三星SDI正在同時開發磷酸鐵鋰電池和全固態電池,計劃分別于2026年和2027年實現量產。SK On的全固態電池也計劃最早2027年實現商業化。
另外,現有的液態鋰離子電池也在不斷升級。今年年初,蜂巢能源發布了越野電池、蜂行短刀電池、商用車遠路電池、商乘共用混動電池四大新品。LG新能源與通用汽車近日宣布,將合作開發新型富鋰錳基(LMR)方形電池,顯著降低電池成本,且據稱其能量密度可較性能最優的磷酸鐵鋰電池高出33%。
儲能領域成競爭“新戰場”
在搶奪車用動力電池大單的同時,諸多電池廠商也在不斷擴展應用場景,布局儲能、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寧德時代首席技術官高煥此前表示,未來寧德時代將在麒麟、神行、逍遙、天行等各品牌的產品上持續迭代,同時在艦船、低空經濟等新場景不斷推出新的產品。“未來隨著新一代包括鈉離子電池、M3P、固態電池技術以及產品的成熟,我們還會有更多場景被解鎖。”他說。
尤其是儲能,被很多電池廠商視為第二增長曲線,前景廣闊。鑒于人工智能、電動汽車等清潔技術的能源需求激增,儲能系統可為壓力日益增大的電網提供備用電源,現在已經有不少國家和地區開始推行電池儲能。英國能源咨詢公司Rho Motion的數據顯示,儲能電池在全球電池市場的占比已從2020年的5%增長至20%。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去年也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儲能系統“正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
儲能領域的熱潮為中國和韓國電池企業的競爭,開辟了新的戰線。“中國和韓國企業將電池之爭從電動汽車領域擴展到儲能領域。”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尤其是美國儲能市場高度依賴中國磷酸鐵鋰電池,而在美國加征關稅后,中國電池企業面臨高關稅,這就讓韓國電池企業看到了希望。
以LG新能源為例,為了搶抓儲能領域商機,LG新能源決定2025年啟動磷酸鐵鋰電池生產,這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另外,今年3月,LG新能源宣布贏得波蘭國家能源集團(PGE)的儲能電站訂單,這將是波蘭最大的儲能項目。同月,LG新能源還宣布拿到臺達電子的4GWh美國住宅儲能系統訂單,在歐洲和北美市場提升了競爭力。與此同時,LG新能源還在太陽能電動汽車、海上風電等領域加速布局,并在人形機器人、無人機等新興應用場景積極探索。
中國廠商也一樣。今年年初,寧德時代斬獲阿聯酋的19GWh儲能訂單,也是中東最大儲能訂單。產品方面,5月7日,寧德時代發布全球首款可量產的9MWh超大容量儲能系統。比亞迪則中標沙特的12.5GWh儲能項目,隨后又與可再生能源公司Grenergy簽署協議,為其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綠洲項目第六期供應3.5GWh儲能系統。國軒高科也在儲能領域收獲頗豐,接連斬獲儲能訂單。今年上半年,國軒高科推出新一代7MWh儲能系統艙、第三代智能移動儲能充電車等產品。
億緯鋰能則稱,當前公司訂單充足,消費電池、儲能電池已處于滿產滿銷狀態。其中,2024年億緯鋰能的儲能電池出貨量達50.45GWh,同比飆升91%。據第三方機構InfoLink統計,億緯鋰能2024年儲能電芯出貨量超越比亞迪位居全球第二位,僅次于寧德時代。據該公司透露,其馬來西亞工廠儲能項目按照既定規劃穩步推進,預計2026年年初開始量產。
就連特斯拉,也在推進儲能產品銷售。今年2月,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投產儀式在上海臨港舉行,首臺超大型商用電化學儲能系統Megapack下線,而該工廠規劃年產能為1萬臺Megapack。
可以看出,包括儲能在內的新興領域,正成為中外電池企業未來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
文:張冬梅 編輯:萬瑩 版式:李沛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