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淄博市沂源縣東里鎮被評為全國文明鎮。
東里鎮,位于沂源縣東南部,地處淄博、臨沂交界處,是淄博市的南大門。境內交通便利,距青蘭高速10公里,韓萊公路貫通全境。鎮駐地距縣城35公里,全鎮總面積130平方公里,轄48個行政村,5.1萬人口,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環境優美鎮” “省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范鎮” “省級文化特色建設示范鎮” “省綠化模范鎮”和“山東省宜居鎮”。
近年來,東里鎮以千年東夷文化為核心內涵,以全國重點鎮、全國衛生鄉鎮、省級中心鎮的建成為基礎,以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以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為目標,聚力打造全國文明鎮。
五有五為 塑造文明陣地
東里鎮按照“五有”標準,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與48個文明實踐站。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設置理論宣講室、圖書閱覽室等6個功能室,統籌運用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打造融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性文明實踐活動平臺。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完成全鎮48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規范化建設水平的提升。
根據“五為”要求,東里鎮統籌七支“東里有禮”志愿服務隊力量,不斷優化志愿服務項目,進一步延伸教育服務群眾的新觸角。按照“年有計劃、月有主題、周有活動”的工作要求,通過日常走訪工作征詢群眾意見,制定符合群眾需求的服務計劃,每月公布活動預告,切實提高服務項目精細化程度和群眾參與度。著力打造“鳳驛家園”為老志愿服務品牌,開展“十助常陪”服務項目,服務老人6000余人,多次被省市媒體宣傳報道。
以美育美 助推鄉風文明
東里鎮結合“文明成景八大行動”,扎實開展各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群眾踐行新風尚、傳播正能量。以發掘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為著力點,深化道德典型培育工作,積極開展“東里有禮·孝善暖秋”文化季活動,把典型的先進事跡和精神講出來、傳出去,真正起到“樹起一個典型、影響一群人、帶動一大片”的宣傳效果。聯合學區,組織學生廣泛開展愛國愛家、民族團結、革命事跡、安全教育等宣講活動,不斷優化全環境立德樹人環境,加強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
著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建立完善“一約四會”,各村紅白理事會統一登記備案,村黨組織書記與紅白理事會骨干培訓實現全覆蓋;寓教于樂,聯合民間劇團、村內表演愛好者等,制作移風易俗主題節目,通過微信群、沂源融媒等途徑廣泛傳播;在全鎮范圍實施“一個目標、兩個組織、三條制度、四個措施、五個轉變”的“12345”工作法,助推移風易俗深入人心。韓旺四村“紅白理事會”被評為“全省百佳紅白理事會典型案例”,樹立了移風易俗改革的典型;在東里水景公園文化廣場舉行的“鳳驛花開”集體婚禮,拉開了全鎮婚俗改革、喜事新辦的帷幕;2022年,全市民政系統移風易俗現場會在東里鎮進行,同年,全國婦聯調研組走進東里鎮開展移風易俗實地調研;2023年,東里鎮“革故鼎新除舊制 移風易俗樹新風”入選山東省“文明鄉風建設”典型案例名單。
聚力賦能 凝聚文化共識
東里鎮精心打造“東里有禮”特色文化品牌,精彩紛呈的“大美東里”百姓春晚、“濃情端午 粽暖人心”端午節活動、“重陽秋色暖”敬老主題活動等“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加深了對文化傳統的理解。廣泛開展送戲、送電影、送演出下鄉活動,發揮文化活動的綜合效益,切實增強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輻射力,推動資源“五聚”融合,讓廣大群眾在文化活動中真正享受到充足的“獲得感”。
2024年10月份召開的沂源·東安古城論專家論證會,充分挖掘了東安古城的歷史文化內涵,在群眾中影響廣泛,成為傳承地域文脈,將文化成果融入日常生產生活,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傾力作為 筑牢制度保障
東里鎮黨委政府以全國文明鎮創建工作為契機,推進精神文明一體化建設,制定精神文明建設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 ,打造“鎮—村”文明創建共同體;鎮黨委書記、班子成員帶頭參與精神文明建設各項活動,民生調研、家風家教宣講、入學升學禮等,都有他們的身影。將精神文明建設支出作為財政支出的重要部分,以財政基礎保障建設成效。
下一步,東里鎮將發揮全國文明鎮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創新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長效機制,持續提升全鎮文明程度,讓精神文明成為東里發展的“硬核支撐”,書寫東里鎮精神文明建設新篇章。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任靈芝 通訊員董玉芳 饒錦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