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初李嘉誠計劃將港口賣給美國后,有關他的爭議就沒有停止,全國上下都對這起貿易表示深切的關心和擔憂。
而隨著社會上的爭議越來越大,就算國家政府出面警告制止,李嘉誠依舊堅持交易,甚至還通過小把戲企圖規避國家的審查。
但如今,97歲的李嘉誠還是出事了,香港政府果斷出手,逮捕了李嘉誠旗下公司10人,而這可能僅僅只是開始。
那李嘉誠的公司這次出了什么事?未來這種情況是否還會出現呢?
2025年5月21日,香港廉政公署(ICAC)展開代號“戰鼓”的執法行動,偵破一宗涉及觀塘安達臣道住宅項目的貪腐造假案,拘捕10名涉案人員。
該項目由李嘉誠家族旗下長實集團開發,原計劃建設6棟近3000戶住宅,其中1000套以市價八折供應首次購房者,屬于香港政府“港人首置盤”政策的一部分。
但廉政公署調查發現,鋼筋工程分判商為節省成本,未按屋宇署批準的圖則施工,導致6棟大樓出現鋼筋“疏咗、少咗、幼咗、冇咗、移位”等嚴重問題。
更嚴重的是,分包商通過行賄總承建商員工及工程顧問公司監督人員,換取對違規行為的默許,并偽造工程驗收文件。
被捕的10人中包括1名總承建商員工、5名分判商負責人及4名工程顧問公司駐地盤監督人員,涉嫌行賄、受賄、串謀詐騙等罪名。
長實集團回應稱“高度關注此案,支持廉署行動”,并已初步完成工程檢視,正與香港屋宇署商討后續處理。
然而這一表態過于不痛不癢,難以平息公眾質疑。
作為發展商,長實集團被指對分包商資質審查失職,涉案分包商并非香港建造商會會員,其過往工程記錄存在爭議,但仍被納入供應鏈。
此外根據香港《建筑物條例》,注冊承建商及建筑專業人士需對工程質量負總體責任。
但涉案顧問公司人員通過偽造檢驗報告長期瞞天過海,暴露出長實集團在監管流程上的漏洞。
此次事件不僅導致3000戶待交付的住宅陷入質量危機,還引發了市場對李氏家族商業帝國“管理護城河”的質疑。
長實集團股價在事件曝光后出現波動,5月22日下跌1.67%,市場擔憂若后續引發集體訴訟或賠償,可能沖擊集團現金流。
更令人細思極恐的事,這起案件并非是李嘉誠旗下公司首次卷入法律糾紛,作為一個龐大的資本集團,往期李嘉誠公司就發生了多次劣性違法事件。
2025年3月,長和集團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其中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克里斯托瓦爾港與巴爾博亞港尤為敏感。
這兩座港口承擔大量的中國貨物流通,一旦被美國企業控制,必定會遭到美國政府的針對。
為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緊急啟動反壟斷審查,凍結相關資產并叫停交易。
但李嘉誠似乎執意要達成這次交易,甚至想將巴拿馬的兩個港口單拎出來售賣,妄想通過這種方法規避掉國家審查,但最終無功而返。
而在更早之前,李嘉誠家族的離岸架構常常游走于監管盲區。
通過英屬維爾京群島公司持有巴拿馬港口,再以信托結構隔離風險。
這種模式在香港房地產項目中同樣存在,長實集團通過離岸架構將安達臣道項目分包給多層承包商,形成責任真空帶,從而在法律層面規避直接責任。
此外李嘉誠旗下公司在稅務合規方面也存在爭議,2025年3月,有報道稱李嘉誠通過開曼群島的兩家全權信托機構進行避稅。
僅2024年一年就有超過200億美元資金通過百慕大、巴拿馬等地的空殼公司流轉。
澳大利亞法院重審舊案,揭露和記黃埔7年逃稅36億人民幣。
香港新《稅務條例》實施后,這種離岸避稅模式面臨更大挑戰。
在市場壟斷方面,李嘉誠控制的香港電燈公司收取的電費常常高于其他城市,和記黃埔的新界東供水協議每年從政府口袋中輕松賺取16億港元,長江實業囤地40年助推香港房價登頂全球。
這些行為簡直就是“經濟吸血鬼”,靠著香港居民的“托舉”才站在了世界的高峰。
李嘉誠背后的集團已然非常龐大,但體積越大問題越多,未來企業是否還有問題就要看自己干不干凈了。
當前,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的港口出售交易仍處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審查中。
2025年3月2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明確表示將依法審查該交易,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此后長和集團試圖將交易分拆為兩個部分以規避審查,但遭到監管部門嚴厲警告。
5月12日,長和集團聲明稱交易“絕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規的情況下進行”,并表示全力配合審查。
除港口交易外,國家相關部門還可能對李嘉誠旗下其他業務展開審查。
長江基建掌控的英國電網、澳洲天然氣管道等海外項目,是否存在技術外流和資產轉移風險。
屈臣氏在香港超市的70%市場份額是否涉嫌壟斷經營。
維港投資對美國科技企業的早期注資是否涉及數據安全問題。
此外香港廉政公署宣布將推動“誠建約章”計劃,引入科技手段杜絕人為造假,并加強業界的誠信要求及懲處機制。
屋宇署則計劃加強突擊檢查,對違規企業實施“黑名單”制度,這些舉措可能進一步暴露李嘉誠旗下項目的潛在問題。
從巴拿馬港口交易的政治雷區,到香港首置盤的質量問題,李嘉誠家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
隨著《數據安全法》和《反壟斷法》修訂案的落地,監管部門僅用72小時便鎖定其資產轉移路徑,標志著“法律套利時代”的終結。
未來李嘉誠商業帝國的更多違法活動可能被陸續揭露,其資本模式的系統性潰敗或將不可避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