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蘋果電腦創始人喬布斯晚年曾說:“我愿用一生的成就與財富,換取同蘇格拉底共處一個下午。”
我們一定很好奇,作為成功企業家的喬布斯為什么會對古希臘哲學家如此崇拜?哲學究竟是什么呢?
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哲學就是航海的羅盤,它會告訴我們現在在哪里,方向目標何在,以及為何要達到那個目標。
教了半輩子哲學,我已經被學生訓練出一些心得,知道如何應對那些有關人生的難題。
最常被問到的是:
“人生有什么意義?”
我的回答是:
“人生的意義在于,你可以不斷追問‘人生有什么意義?’”
用抽象去回應抽象,以激勵學生不斷去省思,不要太早或太快下結論。
但碰到學生問: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這個問題,就要花一點時間來作答了。
01
人生的三層架構
我們需先介紹人生的三層架構,亦即“身、心、靈”。
因為不先說明這三個層次,難免掛一漏萬或言人人殊,進而演變為口舌之爭。
首先,“身”代表身體,以及隨著這個身體而來的各種需求。
一個人活著,就需要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質條件,以及與之相關的工作、身份和社會關系。
其次,“心”代表心智運作的三個方向,包括“知、情、意”,具體說來:
上學念書,懂得生活常識與某些專業知識,不斷接觸新的信息等;
親情、友情、愛情,審美品味,藉娛樂以調節情緒等;
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日益提升自主性,并且愿意為言行的后果負責任等。
最后,“靈”是指一個人的靈性而言,是人的終極關懷所在。
“靈”的層次的存在,在于可由此界定人生意義,肯定自己活著是“為了什么”,死后又是怎么回事。
02
必要、需要與重要
談到靈性,宗教徒會將它理解為“靈魂”(soul);
即使不特別強調宗教信仰,比如我們中國人,只是接受“祖先崇拜”,也無異于默認祖先的靈魂以某種方式存在著。
非宗教徒則將它理解為“精神”(spirit),像古人所推崇的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無論靈魂還是精神,都將在人的身心活動結束之后,繼續發生某種作用。
如果否定靈性的層次,則“人死如燈滅”,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也就不必奢談任何“人生意義”的問題了。
如此,再回到最初的問題: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想,有三句話可以參考,亦即:
第一,身體健康。
包括讓人活下去的物質條件,尤其是金錢。這是“必要的”。
第二,心智成長。
在知、情、意三方面不斷發展,這是“需要的”。
第三,靈性修養。
這一層才是“重要的”。人生的目的即指向重要的層次。
但是,強調靈性的重要性,并不表示可以忽略必要之物與需要之物。
正如亞里士多德曾經說的:
幸福包括擁有健康與金錢,朋友多而敵人少,然后專務于理性沉思,享受智慧所帶來的喜悅。
03
真正的幸福需要分辨
“必要”、“需要”與“重要”這三方面,涵蓋了一個人的全部需求。
但人活著時間有限,未必可以全盤兼顧,正因如此,人生才有了抉擇取舍上的困惑、迷惘與苦惱。
所以,為了避免錯過人生的重要目標,我們需要學習“分辨”。
以儒家來說,孔子最贊許的是顏淵。
他的理由是:
顏淵的生活極其窮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他的“必要之物”少之又少;
但是在這種“人不堪其憂”的情況下,“回也不改其樂”,亦即如此窮困卻絲毫沒有影響顏淵的快樂。
在我們一般人看來,這怎么可能呢?
但顏淵可以做到,因為他有“靈性修養”的目標,以孔子所教誨的“道”為樂,亦即表現出“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換句話說,生活上的貧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白靈性是怎么回事,因而覺悟了人生的意義。
《哲學與人生》(修訂版)
傅佩榮 著
東方出版社
歡迎關注東方出版社官方賬號
避免錯過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