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第幾排第幾列’的概念,機構教了7、8節課時。但生活中,讓他指手機屏幕上想看第幾個視頻,他還是說不出來。”
最近,譜系家長毛毛媽媽很懷疑機構“密集干預”的“性價比”。
“密集干預了這么久,這一概念還是沒有學會。 老師只能說‘等他的能力上來了再教。’感覺上千元,打了水漂。”毛毛媽媽很懊惱。
她不知到底是方法錯了,還是密集干預“還不夠”。
毛毛媽媽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考慮她今后要不要繼續選擇“密集干預”。
1.
桌面教語言認知
收效甚微
難道還有其他方法?
為什么教認知那么難?哪里“出錯了”?
或許因為——幾千個字可以排列組合成無數個故事; 宇宙包含萬物......
我們想要讓孩子掌握的“語言”和“認知”,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
“無窮無盡”。
但按照傳統桌面教學:
單獨把幾個動詞、名詞拎出來,即使花兩年時間去教,能學的內容都很有限。 加上老師“教”、孩子“學”,這種方法即使一來一回得再密集,編織成的學習結構也容量有限,裝不下那份無窮無盡。就像《莊子·至樂》中說的:“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袋子小無法裝下大東西、短井繩無法提出深井水)。 “雪上加霜”的是,我們也會遇到孩子不愿意學,不感興趣,或者內容太難,想要硬塞,也塞不進去。
什么樣的“袋子”能“兜住”這無窮無盡的認知?
我們不妨先想象一下,如果你呆在一個房間里不出去,所探索的對象只是這個房間里有限的物品。但是站在俯瞰地球的視角,眼前有數不盡的東西。
這種更高維度的視角,所處的位置,就是孩子對世界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這是無窮無盡的。
對人也一樣,當你對眼前這個人好奇、感興趣,你們之間的互動也有著瞬息萬變的可能。
我們應該把孩子“推”到“探索和好奇”的位置上去,才能接收無窮無盡的認知和語言,從中決定和什么產生關聯。
在現實中幫助孩子達到自主探索的狀態,需要以下三者互相交織而成,以此兜住“語言和認知”:
一.孩子有底層基本認知的能力,不是嚴重智力受損;
二、讓ta多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以此有大量接觸“被認知對象”的機會;
三、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環境中他人的“支持”:比如在ta不知道如何去處理一個玩具,或解決某個問題,周圍的人可以給他提供一些建議或示范。
具體例子來說:
孩子在玩筆,在他玩筆的過程中,就會涉及到非常多的元素:玩筆的力度,用筆劃線的方式、材料的顏色、畫出來物品的內容,這些都屬于被認知的對象。只要他對這些東西感興趣,操作的過程就是在學習這些認知元素的過程。
這個時候可以給他提供一些旁白,一些描述,不過,要確保我們在旁白和描述的時候,我們的話語和他專注的焦點是一致的。這樣,他就會在重復的過程中,自然地把他所關注的焦點和語言符號對應起來。
隨著探索的深入,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就會越來越多地建立起來。
作為一個感知的主體,有越來越多的意識流入進來的時候,我們對人對事就會有更多清楚的看法和理解。
2.
誰說自然情景教學
“密度”就不夠了呢?
1970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洛瓦斯持續兩年,用每周40個小時ABA技術干預自閉癥孩子,19個人里有9人“康復”(順利進入普通學校)。以此得出:
“47%的孩子通過密集干預可以回歸主流。”
這個結果不可謂不誘人。無數家長將這一密集干預的頻率奉為圭臬。
不過,在這里小星要掃一下興,祛一下魅:
實驗組另外的53%,也就是另外10個孩子最后的“歸宿”是什么?這尚且不明。
而且,后來人再也沒有人復制過這樣的實驗數據,因此,“47%的自閉癥孩子通過密集干預可以回歸主流”,這一結論離成為“規律”還有很遠的距離。
ABA的干預有多密集,就像你做了多少習題一樣可以被量化,但是自然情景干預難道就不密集了嗎?
那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密集”。
2019年,一位來自美國的心理學家——阿米·克林,在歐洲自閉癥論壇主題演講上,闡述了實驗中的這一幕。
實驗中,一組是普通孩子,另一組是有ASD患病風險的孩子。通過視網膜中感光細胞的映射發現,普通孩子的視覺關注點都在人臉、表情以及配套的動作上,而有ASD患病風險的孩子更關注的是門的開與關。兩者天生在觀察事物上的角度上有差異。
兩歲普通發育孩子關注的(左上),和兩歲自閉癥孩子關注的(右下)
阿米·克林在發表數據時說:
“在6分鐘的視頻中,我們發現2歲自閉癥兒童與普通發育兒童之間的關注點的不同高達500多次。兩個小時里這個次數超過13000次。這些都是社交學習的一瞬間。這樣關注點差異較大的瞬間(視覺信息差),也會發生在親子之間(每天六小時親子時間來算)。一年算下來,會有1500萬次!”
自閉癥孩子和普通孩子之間社交能力的差距,就是這樣拉大的。
我們有沒有可能把ta的視覺信息差壓縮到一年500萬次?
假設親子互動1分鐘,就有3個干預契機(雖然這可能被大多數家長忽略了)。每天和孩子有效互動30分鐘,我們就有90次基于生活自然場景的干預機會!如果1年呢?32850次!那3年呢?將近10萬次!!
這樣的干預頻率,難道還不夠密集嗎?
將他們把眼光和視角轉移到“人”身上,通過“人”來認識萬物,最后擁有獨立探索的能力,就是把他們拉到與普通孩子相同的認知道路上。
3.
不管什么樣的密集
都不是壞事
我們并非反對ABA。
不管是行為學派,還是自然發展學派,“密集干預”都是很重要的。都是在密集地回應,都是在通過某種方式有意識地和孩子相處。
只不過ABA是通過某種定量的方式,我們通過的是直覺,和過往的經驗。這是不同維度、不同學科、不同方式的“密度”,很難做一個比較。
但是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的能力和個性不同,需要的方式不一樣。當你現在嘗試的密集干預沒有用,還要為此付出過多的金錢、財產,不妨嘗試一下另一種新的“密集干預”?
暖星研發組數據顯示:
在暖星體系下,干預后孩子的社會性需求比例相關干預前提高了103%。(回顧文章:)
這意味著,參與實驗的譜系孩子從感覺尋求安全感,到把重心放在和物的關系上,最后越來越多的把老師當作活生生的人,把和老師一起完成一項活動,視為自己的樂趣。
不過孩子“想接觸”人,還只是干預的起點。
4個階段
主動階段——想接觸
參與階段——多接觸
溝通階段——能溝通
社交階段——能交心
如何一步一步拓展孩子的社交技巧?讓孩子“多接觸”?在對應的第二階段【參與】中,老秦總結了7大要素。
想要了解另一種形式的“密集干預”?來參加4天社交干預起步營吧! 讓你了解暖星TRAIN體系濃縮的精華。
最新一期,6.9-6.12日開課,每天晚上9點上課,每次約1.5個小時(暖星創始人老秦主講)。
第一天:一招破解:社交不主動
第二天:四個步驟,提升社交游戲力
第三天:家長上傳實操作業視頻 老秦個案解析指導
第四天:一套科學體系,干預不走彎路
數千家長的好評,30%的家長/老師反復參加學習。
9.9元的公益價,一頓飯都不到的錢,或許就是一次思路上的豁然開朗。
“暖星之家”機構服務,掃碼咨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