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技術扎根,希望生長
湘雅三醫院專家團隊助力貴陽市二醫甲乳外科邁上新臺階
2024年9月,貴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金陽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發展迎來新的轉折點——在貴陽市衛健局的支持和推動下,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乳甲外科主任錢立元及其團隊正式“落戶”市二醫(金陽醫院),成立“錢立元教授團隊工作室”開啟為期三年的跨省幫扶。短短8個月,這場“技術輸血”已讓科室煥發新生,開展新類別四級手術4項,患者住院時長縮短2.3天,曾經需輾轉外省求醫的復雜病例,如今在家門口就能獲得救治。
湘雅三醫院專家團隊助力貴陽市二醫甲乳外科邁上新臺階。
清晨7點的手術室:刀尖上的“破局”
4月最后一個周末,市二醫(金陽醫院)手術室的燈光比往常亮得更早。無影燈下,湘雅三醫院吳唯教授的額角滲出細密汗珠,他緊盯腔鏡屏幕,畫面中,一例侵犯氣管的巨大甲狀腺癌病灶如盤根錯節的荊棘。他輕聲與身旁的本地主刀醫生交流:“分離時注意避開喉返神經,這里的血管網比預想更復雜。”三小時后,當最后一塊癌變組織被精準切除,監護儀上的生命體征平穩如常,護士長下意識看了眼墻上的鐘:“比預期快了40分鐘。”
湘雅三醫院專家團隊助力貴陽市二醫甲乳外科邁上新臺階。
這樣的場景已成常態。每月兩次,湘雅專家們周五晚上從長沙南站出發,趕最晚的高鐵抵達貴陽。手術室里,錢立元教授的手術服總會被汗水浸透后背——他習慣全程站立指導,手把手演示如何用超聲刀在腋窩3厘米的切口內完成甲狀腺全切。“你看,這個角度進針能避開頸叢神經。”他邊說邊將操作桿遞給年輕醫生,后者屏息凝神,在腔鏡畫面里完成了人生第一例經腋窩入路手術。
住院部的改變:從“不敢做”到“主動學”
甲乳外科病房,60歲的王阿姨正握著丁波妮教授的手反復道謝。她因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導致全身骨痛,一度無法自主進食。“現在能喝粥了,夜里也能睡個整覺。”老人掀開衣領,頸部僅貼著創可貼大小的敷料。這種改變源自湘雅團隊引入的微創技術,這類高危手術過去在省內鮮少開展,如今市二醫(金陽醫院)甲乳外科團隊已獨立完成多例。查房時,丁波妮總會特意放慢腳步,詢問患者感受:“刀口緊不緊?吞咽還痛不?”細微處的關懷,讓患者家屬在留言墻上寫道:“專家沒架子,技術卻是實打實的‘硬菜’。”
湘雅三醫院專家團隊助力貴陽市二醫甲乳外科邁上新臺階。
教室內,二十余名醫護緊盯實時手術轉播。畫面突然定格,錢立元教授指著屏幕上一處細微滲血:“這種情況該立刻處理還是觀察?”臺下討論聲漸起,主刀醫生袁真林起身分析血管收縮機制,獲得點頭認可。“就是要這種‘碰撞’,技術才能真正扎根。”如今科室醫生下班后常聚在辦公室回看手術錄像,有人甚至用手機拍下器械縫合特寫反復琢磨。
湘雅三醫院專家團隊助力貴陽市二醫甲乳外科邁上新臺階。
從“輸血”到“造血”:技術火種已燃
合作至今,市二醫(金陽醫院)甲乳外科累計開展近40臺四級手術,涵蓋乳腺癌及甲狀腺癌等多種復雜病癥,其中“經腋窩腔鏡甲狀腺癌根治術”“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全切術”等技術填補醫院空白。
湘雅三醫院專家團隊助力貴陽市二醫甲乳外科邁上新臺階。
夕陽西下,當專家們匆匆趕回高鐵站時,手術室外的家屬等候區仍飄著櫻花香。一張折角的感謝信上,乳腺癌患者劉女士寫道:“保乳手術不僅切除了腫瘤,還幫我設計了乳房下皺襞切口,連女兒都說‘媽媽和以前一樣美’。”或許正如錢立元教授所言:“幫扶不是替你們開刀,而是讓這里長出自己的一片森林。”(圖/文 葉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