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如氣囊”
“身如氣囊”就是打拳時身體如同一個充了氣的大氣球,隨著拳勢的蓄發、開合變化而脹縮鼓蕩。
蓄勢時:體內內氣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體有收縮感,此過程稱為“合”,屬陰;
發勢時:體內內氣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有膨脹感,此過程稱為“開”,屬陽。
我們把身體隨著拳勢蓄發變化產生連續的、有節律的脹縮感稱為“開合鼓蕩”。身如氣囊的脹縮感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掤勁”,“開合鼓蕩”就是體內掤勁充盈變化的結果。
掤勁是剛柔相濟的彈簧勁,是具有球體感的膨脹勁,是太極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所有勁力的“母勁”,因此太極拳又有“掤勁拳”之稱。太極拳掤勁的鼓蕩、充盈程度標志著習拳者功夫的深淺,對技擊和養生效果影響極大。
二、“吸輕呼沉”
“吸氣呼沉”:吸氣時有氣流沿督脈上行(“氣貼背”)之感,身體上提變輕,使蓄勢時身體轉換輕盈靈活;呼氣時有氣流順任脈下行之感,身體下沉變重,使發勢時打擊對手沉穩有力。
行拳時呼吸要遵循“細、勻、深、長”的原則,任何時候呼吸都要以放松和舒適為本。
三、“手指脹縮”、“掌心吸放”
“手指脹縮”、“掌心吸放”是身體開合鼓蕩“形于手指”的結果。既然是“身如氣囊”,手掌作為氣囊的一部分,自然會隨著身體一起脹縮鼓蕩。
蓄勢時:隨著吸氣掌心微微內凹,勞宮穴內含,手指有被氣抽向丹田而收縮變細的感覺;
發勢時:隨著呼氣掌心微微外凸,勞宮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氣而膨脹變粗的感覺。
手掌心隨著拳勢蓄發開合所形成的這種凹凸吸放變化,有類似吸盤吸放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太極拳常說的“粘黏”勁。要求學員在推掌時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時手心有內凹之意,以此體會太極拳的“粘黏”勁。
手掌是身體感覺最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極功夫手上看”的說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時隨著拳勢蓄發變化手掌出現了脹縮、吸放的感覺,恭喜你已經踏進了太極拳之門!
四、“脊柱行拳”
“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打拳方式。學拳初期,是用手腳來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
進而學會了以腰帶脊,發揮腰部的樞紐作用,再隨著功夫的加深,“腰”會逐漸成長:先是與胯連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著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個連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
臂和腿好像牽掛在身體的中軸線上,打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于中軸線,終于中軸線。動手不動腰為僵手,邁步不用腰為死步。上肢要體會“以腰帶臂”的感覺,下肢要體會“步隨身換”的感覺。
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關鍵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后張弛。
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體脊柱的S曲線得到適當調直,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
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
脊柱的“前后張弛”是說脊柱如同弓背,隨著拳勢的蓄發開合而含送張弛;
蓄勢時:脊柱隨著吸氣微微后弓,稱為“吞身”;
發勢時:脊柱隨著呼氣微微前馳,稱為“吐身”。打拳時脊柱隨著拳勢開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出節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蕩的動力源。
來源網絡,轉載旨在分享,侵權聯系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