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鶯教授作為業內知名人士,處在這個風口下,為自身和女兒的學術信譽著想,似乎更該挺身而出。
按照他同事的說法,既然沒問題,那就大膽站出來澄清好了。
陜西西安中學國際部女生張某苒盡管已經出國留學深造,但她在國內留下的“傳奇”正受到關注。這個凸顯她優異才華的經歷是,她在高中階段與父親張某鶯聯名發表3篇SCI論文,其中一篇是第一作者。
媒體求證張某苒曾經就學的西安中學,中學的人說女生父親是教授,女生本身也很優秀,獲得過英國、美國、澳大利亞面向全球的高中生物競賽獎項。記者再去求證張某鶯擔任特聘教授的陜西理工大學,張教授的同事代為回復稱:之前向學校解釋過,沒有問題。而大學教務處則回復,不知道這個事。
教務處不知道這個事情也可以理解,校方的問詢有可能只是私下行為,又不是公開調查,問一下答一下就算完事了。可現在這件事鬧得太大了,有重慶大學某教授在論文上給女兒不當署名的前車之鑒,陜西理工大學哪怕只是愛惜名譽,也該出一個正式的調查公告。
張某苒的履歷顯示,她曾是一個優秀的高中生,得到了幾個國際生物、化學競賽的大獎。這些專門面向國際生的英美澳科學賽事,雖然很講究刷題的重要性,可因為是全英文答題,也還是有一定難度,張某苒取得好名次,展示了她自己的能力。
從專門準備英美澳高中生物化學競賽,拿到留學國外高校的加分項,到高中階段就發表SCI英文論文,根據國外大學錄取規則,有針對性地拿到資格,體現了張某鶯對女兒按部就班的培養計劃,這是精英教育的路子。
現在的問題是,人們認可張某苒在高中生物國際競賽中獲獎的實力,但對她是不是有能力發表SCI論文表示懷疑。公眾質疑的焦點不是她是不是學霸,而是她作為藥理學教授的父親有沒有利用學術便利,在本不該有他女兒出現的實驗論文上署名張某苒。
在一些網友看來,既然張某鶯一早就為女兒留學國外鋪路,他有這個動機也有這個能力搞不當署名。目前這只是個人的質疑,但因為有類似學術腐敗的案例,這樣的推測不算突兀。
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性,即張某苒的確參與了她父親的生物學論文,在實驗、數據搜集、論文框架修改等環節有實質性貢獻——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構成她署名一作或三作的硬件條件,否則就是不當署名。
之前有學界人士介紹,目前論文署名的原則性說明,多為寬泛表述,何為論文的“實質性貢獻”,缺乏量化標準,因而判斷上存在模糊空間,很難區分誰的貢獻更大,這就導致了灰色地帶——一些學生只是提供了輕微的科研輔助,只要導師同意,也可以掛名。也不是所有的期刊要求署名作者提供“實質性貢獻”的說明。
如果張某苒完全沒有參與實驗,對研究的課題一無所知,根本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和理論背景,那無疑是掛名,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
可如果張某苒確實了解該課題,有相關的知識積累,也參與了實驗,可能就比較難判斷她的實質性貢獻有多少。
張某苒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參與SCI論文的寫作
不管怎么樣,涉事的幾方都有認真回應的責任。直接當事人張家父女有義務解釋和澄清,陜西理工大學有必要正式回應,張某鶯論文是不是存在不當署名的問題;發表論文的期刊同樣有類似的審查義務,以確保學術的純潔性。
依照學術期刊論文的署名規則,署名作者必須對工作內容負責,并確保能回復調查,確保解決工作的準確性與誠信。也就是說,只要是論文署名了,就包含了能夠回復任何調查及任何質疑。
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某鶯以及現在國外大學就讀的張某苒應該本著充分的學術道德義務,主動解釋論文署名及其所代表的工作分工。這不是公眾無理取鬧,而是論文作者的業務范圍。
假如誰也不站出來說話,用求真精神排除造假疑問,那么,學術污點就會在沉默中一點點形成并固化,然后分別按在張某鶯張某苒父女和陜西理工大學頭上,也一并讓涉事的SCI期刊變得不可信。
張某鶯教授作為業內知名人士,處在這個風口下,為自身和女兒的學術信譽著想,似乎更該挺身而出。按照他同事的說法,既然沒問題,那就大膽站出來澄清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