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文旅宣傳片(圖左)被指抄襲了福建文旅沙縣小吃的宣傳片(圖右)。圖/網絡視頻截圖
5月25日,福建廣告導演王朔質疑作品遭廣東梅州市文旅部門“抄作業”一事,引發了輿論關注。
據新京報報道,梅州文旅近日發布的一則宣傳視頻,被發現與福建文旅2022年推出的《來福建,享福味》創意廣告高度相似,除了美食推薦的品種不同,廣告內容幾乎一模一樣。梅州文旅還在“搬走”這則視頻時,留言給福建省文旅廳,“閩閩,我們來抄作業了!”
對此,梅州文旅回應稱,視頻的版權所有方是福建文旅,已主動聯系并充分溝通。該工作人員承認是工作疏忽,表示歉意,已下架處理,將來會加強內容審核。福建省文旅廳也迅速回應了此事,認為“梅州并不是抄襲,只是借鑒得不夠高級”,并坦言當下文旅宣傳“越來越卷”,相互借鑒不可避免,關鍵在于有沒有理解創意背后的邏輯。
盡管福建文旅用了“借鑒得不夠高級”來表達其寬容,但事實上,梅州文旅這種“換個名字交卷”的做法,就是明晃晃的抄襲。這樣的錯誤,怎能用“疏忽”一筆帶過?梅州文旅看似迅速的回應,實際上因缺乏自省力,而顯得有些輕描淡寫。
福建的這位工作人員甚至歡迎各地以此視頻為開頭進行“二創”,順便再幫福建打打廣告。福建文旅這番回應,展現出一種原創者的自信態度,也無形中塑造出了有品格的文化傳播者的形象。兩相對比,梅州文旅真應該好好向福建文旅學習怎么用心做宣傳。
要知道,版權的歸屬是法律問題,創意的敷衍卻是公信力問題。文旅宣傳不是一場自嗨,而是面向公眾的文化承諾。人們很自然會認為,一個連廣告宣傳都不夠認真的地方,又怎么會以真誠的態度對待游客?
暑期旅游旺季在即,這起抄襲事件非常影響地方形象,梅州文旅可千萬不要以為“黑紅也是紅”。
事實上,文旅是一個與大眾聯系緊密、互動性極強的行業,尤其需要做好宣傳與互動,以提升地方與民眾的親近感、吸引力和好感度,方能有效促進文旅消費。
一個好的廣告宣傳,在推動地方文旅產業創新發展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也因此,在制作文旅宣傳片時,無論是文案創作還是拍攝創意,都需要更多用心。就像福建文旅所表示,此次被抄襲的原版視頻,“劇本改了幾十稿,磨了半年,傾注了非常多的力量和心血”。
地方文旅的宣傳廣告為什么會出現抄襲問題?部分原因是,地方文旅部門并不一定具備獨立策劃拍攝視頻的能力,往往需要將任務進行外包。而制作方為了趕時間、省成本,最便捷的辦法就是“借用”成功案例甚至“照搬”出圈模板。
更糟糕的則是,一些人缺乏版權意識,認為抄點梗,借用創意無傷大雅。這也導致,在流量至上的社交平臺中,一些短視頻創意一旦火了,往往就面臨“被復制”的命運。
在這種急功近利心態之下,如果文旅工作人員對工作任務的態度就是“按時交差”“形式在線”,很可能導致從腳本構思到文案寫作,再到視頻拍攝,都不過是必須完成的KPI,很容易依賴“Ctrl+C、Ctrl+V”完成任務。
也誠如福建文旅工作人員所說,近年來,各地文旅宣傳“越來越卷”。為爭流量、搶“出圈”,多地文旅一度陷入“整活”模式,騎馬的、跳舞的、舞劍的……文旅局長都快不夠用了。甚至有些地方實在缺乏創意和審美,盲目追逐流量,上線了各類“辣眼睛”的內容。
從這個角度看,抄襲視頻與庸俗媚俗廣告其實是同源的,都是過于看重形式和熱度,而忽視內容與地方文化內核的契合度。
一個好的創意不是無中生有,也不只是形式的獵奇和風格的套用。一個好的文旅創意,更是只能來自對本地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現代傳播方式的水乳交融。
比如,河南衛視將中華傳統節日與舞臺藝術融合,以《中國節日》系列節目驚艷全國;四川各地用方言說唱、民俗影像等形式詮釋“巴蜀味道”;福建漳州南浦鄉則以武俠故事為載體,融入當地的萬畝竹海、古榕、竹編工藝等閩南風情……
更有不少城市依托真實人文故事,打造走心又走量的宣傳片。如蘇州,以快遞小哥、村民等普通人視角講述城市故事,就生動呈現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親和力。
說到底,只有從文化自覺層面認識到“講自己的故事”才是最佳創意,未來才能避免更多“梅州式尷尬”重演,而地方文旅發展之路,也只有在“自己的故事”中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撰稿 / 馬青(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