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莫迪準備派出50多名代表,向全世界宣揚勝利,巴基斯坦準備盡快恢復秩序,破解當前發展難題。按道理說,印巴停火協議簽訂后,局勢向著好的方向轉變,當地局勢應該也快速恢復平靜,印巴兩國也可以將主要精力致力于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但是,印巴局勢實在太復雜,形勢并沒有如人們預料的那樣發展,各類極端襲擊事件發生,讓局勢又變得復雜嚴峻起來。在和平局勢向好背景下,印度為啥突然策劃針對巴基斯坦校車襲擊確實令人費解。
1
撤軍承諾與血腥襲擊的悖論,撤軍協議的脆弱性,印度戰略轉向的伏筆。法新社5月20日報道,巴基斯坦一位高級安全官員當天表示,巴基斯坦和印度已同意在5月底前將在最近沖突期間部署的增援部隊撤至和平時期的陣地。這是印巴脫離接觸的象征,也是印巴之間從瀕臨核沖突的邊緣到和平曙光到來的轉變。就在全世界都認為印巴之間將長時間維持和平時,一起非常嚴重的爆炸襲擊事件發生。
校車遇襲致5死38傷,巴基斯坦遭遇慘痛損失,直言是印度策劃實施。5月21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胡茲達爾校車遭到嚴重襲擊,根據初步報告,襲擊造成3名兒童和2名成人死亡,多名兒童受傷。據悉整個襲擊事件總共導致了5人死亡38人受傷,死亡人數還可能上升。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發布消息稱,這起襲擊由印度策劃并由其在俾路支省的代理人實施。
可以說,巴基斯坦方面明確指認,這起針對學生的襲擊事件就是印度策劃實施。正值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邊境達成階段性撤軍協議后不久,國際社會對南亞局勢的緩和抱有期待的特殊時刻,突發這樣的襲擊事件確實令人震驚。印度突然轉向代理人戰爭手段,針對手無寸鐵的巴基斯坦學生發生襲擊,不僅導致巴方平民傷亡慘重,更令地區局勢驟然緊張。
從直接交火到隱蔽干預,代理人戰爭,印度的“低成本”戰略工具。最近巴基斯坦發生了多次嚴重爆炸襲擊事件,這次巴基斯坦直接拿到證據證明是印度策劃并且利用代理人實施襲擊。可以說,印度在正面大規模對抗中遭遇慘敗之后,開始改變策略,不再與巴基斯坦正面交火,而是轉變為代理人戰爭。2016年,印軍炮擊巴控克什米爾校車,導致8名兒童受傷;2018年,印度軍隊向校車開火致司機死亡,巴方隨后反擊摧毀印軍據點。
這次是印度首次被明確指控通過非國家武裝俾路支解放軍實施針對校車的襲擊,根本目的通過支持分離主義勢力或恐怖組織,制造巴基斯坦內部動蕩。此前印度境內發生爆炸襲擊,印度在沒有任何證據情況下,指責巴基斯坦實施襲擊,并且點燃了沖突。這一次印度針對巴基斯坦校車發動襲擊,顯然是利用巴基斯坦希望和平的心理,故意在巴基斯坦境內制造爆炸襲擊,制造恐慌,不給巴基斯坦和平發展環境。
2
和平承諾背后小動作不斷,印軍始終沒有放棄在克什米爾等邊境地區制造事端,成為和平最大威脅。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面積占全國44%,但人口僅1500萬,擁有瓜達爾港等戰略資源,印度試圖通過支持俾路支解放軍(BLA)等組織削弱巴方對關鍵地區的控制。印度的代理人戰爭模式越來越復雜,行動樣式越來越多。
比如印度向代理人提供簡易爆炸裝置(IED)制造技術,如校車爆炸中使用的自殺式炸彈,直接策劃和提供情報及裝備。印度也充分利用信息戰優勢,在社交媒體散布虛假信息,將襲擊歸咎于巴方“內部治理失敗”;印度在相應襲擊發生后,會利用西方媒體宣傳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惡化,治理恐怖主義不力等,進而淡化自身責任。
美國對印巴停火的“搶功”表態(特朗普宣稱停火系美方促成),讓印度意識到其地緣價值仍被西方重視。印度試圖通過這種代理人襲擊,維持對巴壓力,同時避免被國際社會定性為“侵略者”。這種襲擊過后,巴基斯坦不會主動挑起沖突,這也是印度掌握了巴基斯坦的底線心理。可以說,印度始終不會讓克什米爾地區平靜下來,這就是現實。
和平幻象下的長期對峙,印巴之間的沖突已經演變為混合沖突。印度在撤軍承諾后策劃校車襲擊,本質上是其“混合戰爭”戰略的延續。通過代理人制造低烈度沖突,印度既能維持對巴戰略壓力,又可規避核戰爭風險與大規模軍事消耗。但是這種針對平民,特別是針對兒童的襲擊事件,必然會引起更大的仇恨,并且引起全世界的不滿。
襲擊發生,又導致局勢突然驟然緊張,讓全世界為之擔憂。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局長喬杜里在采訪中表示:印度不是美國,巴基斯坦也不是阿富汗,任何侵略行為都將遭到迅速且殘酷的報復,永遠不會低頭。這體現了巴基斯坦捍衛權益的決心和意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