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人群越遠,離自己越近。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每次去人多的地方轉一圈,回來后都特別累。
本想放松放松,結果不管是景區還是商場,體驗都一般。
更糟心的是,還可能遇到一些倒霉事。
要么,與人發生一點不愉快,要么,就是惹上一身麻煩。
怪不得,這幾年總有人呼吁:沒事,別總去湊熱鬧。
曾仕強老先生也說過:盡量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人一多,事就多,氣息渾濁,磁場混亂。
尤其是眼下的時代,“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人不免心浮氣躁。
所以勸大家,未來幾年,人多的地方,還是少去為妙。
01
- 越往人堆里鉆,越容易被消耗
前陣子,一條#地鐵吸人陽氣#的帖子,火了。
發帖博主稱,早上出門還元氣滿滿,可坐一趟地鐵,就感覺被掏空了。
整個行程不過半小時,但在人堆里走一遭,就像跑了幾公里一樣累。
一進地鐵站,耳中是窸窸窣窣的聲音,眼前是滿臉倦容的打工人。
時不時地,還能聽見孩子的玩鬧聲,老年人手機巨大的彩鈴聲……
就算你什么也不干,注意力也被周圍的人,一點點扯動著。
用不了多久,疲倦和煩躁就一股腦涌上心頭。
對此,我也深有體會。
卻始終搞不明白,人群怎么會有如此大的消耗力。
直到我看了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才明白了。
丹尼爾經過大量研究證實,人類的思維,有一部分是自主發生的。
比如,看見一個人,你會不自覺地被他的穿著、動作、情態吸引。
而后會下意識地作出一些判斷,這人什么身份啦、要干什么啦,等等。
這些思索,發生地自然而然,且不受主觀控制。
身處嘈雜的環境,我們的大腦也是一刻不停地運轉。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越往人堆里鉆,越容易被消耗。
不管是注意力,還是思考力,都是很耗能的。
若是一不小心,被人偷走能量,那結果肯定是莫名其妙地累。
還看過一位網友的分享,也很有共鳴。
她說,每進行一次社交,都元氣大傷。
說很多話,聽很多事,要應付很多無聊的人和事。
一番應酬下來,一樣是身體被掏空的感覺。
所以你看,只要人多的地方,都在無形中透支我們的身體。
這些地方,好似一片沸騰的海,總有那么一股浪擊中你。
隨后將你卷入煩躁、憋悶,和說不明的疲憊中。
人是環境動物,深受磁場影響。
磁場混亂,我們也會心神不寧。
02
- 越愛湊熱鬧,越是惹麻煩
前幾天,讀曾國藩,看到一則很有趣的小故事。
曾國藩年輕時,很浮躁,在家一刻也坐不住。
今天去街上喝酒打牌,明天與同僚聚眾暢飲。
就連刮風下雨的壞天氣,也擋不住他往外跑。
道光年間的一天,京城刮起大風,曾國藩仍然“無事出門”。
回來后,他痛切地反省自己:“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可第二天呢,菜市口殺人,他又“欣然前往”。
如果湊熱鬧只是浪費時間,倒也罷了。
關鍵是哪人多去哪,不免惹禍上身。
一次宴席上,同鄉鄭小珊喝醉了酒,與他爭論起來。
而酒至半酣的曾國藩,也壓不住心中怒火,開始對罵。
二人越罵越兇,簡直是斯文掃地。
后來,此事成了曾國藩的一大把柄,時常被人拿來揶揄。
一些朝廷重臣,也因此排擠他,害得他做什么事都不順。
《增廣賢文》有句古語:聞事莫說,問事不知,閑事莫管,無事早歸。
閑來無事,少湊熱鬧,早早回家,才是安身立命之法。
不管不顧地往外跑,還專挑人多的地方,惹上麻煩是遲早的事。
你有沒有發現,越是熱鬧的地方,人越是難以保持理性。
就好像,外界的喧嘩、雜事,總有一項能撥動你敏感的神經。
而人與人之間的摩擦,不經意間的意外,也是說來就來。
你拿不準人堆里,有誰會情緒失控,或是故意找茬。
你更拿不準,自己會不會碰上什么爛人爛事。
老話說的好,君子不立危墻之下。
不去人多的地方,是自保的最好方式。
03
- 未來幾年,盡量不去人多的地方
梁文道說:“浮躁,是這個時代的集體病癥。”
越是身處人群,人越是難以平靜。
那無聊的時候怎么辦?
其實,除了湊熱鬧,還有很多頤養身心的方式。
① 獨處:離人群越遠,離自己越近。
前幾天看訪談,一位醫生的講述,令我頗受啟發。
她是那種典型的“身弱之人”,特別容易感到累。
大伙好奇,這么弱,還能當醫生?
她笑笑說,鄙人自有辦法。
從上學那會起,她就有意回避社交,能獨處就獨處。
哪怕午飯的間隙,她都找個角落靜坐一會。
上班后,她也是能宅著就不出門,能不見人就不見。
一個人的時候,她會看書、寫字,更多的時候是冥想。
心神安定,思緒放松,即便身弱,她也總能滿血復活。
竇文濤在《圓桌派》里,也提到類似經歷。
他自己平日里不愛熱鬧,一下班就鉆進書房。
當外界的喧囂被擋在門外,他便沉下心來與自己相處。
去內觀,去反思,用極致的安靜滋養精氣神。
遠離人群,能量內收,就是對自己最好的善待。
② 出門:離人群越遠,離自然越近
不去人多的地方,并非閉門不出。
走出門,我們可以去大自然的天然氧吧中撿拾快樂。
美學家蔣勛,大半輩子都在奔忙。
做演講、開課堂、參加藝術界聚會,去名勝古跡游歷……
年輕時,他尚能應對,但年紀大點以后,就明顯感覺吃不消了。
63歲那年,他突發心臟病,做了手術。
經此大難,他突然萌生了歸隱之意。
出院后,他帶著書和一些簡單的行李,從繁華喧鬧的大都市,搬到了兒時居住的小鄉村。
在這里他不看電視,也很少用手機,幾乎隔絕了所有外界的紛擾。
他每天清晨5點起床散步,沿路欣賞不同時節的稻田。
有太陽的時候就在院子里看書,晚上便靜靜觀賞漫天星光。
這份寧靜和淡然,讓他的身體康復,心靈也得到了撫慰。
那些人煙稀少的,又景色秀美的地方,磁場干凈,生機勃勃。
我們于此中,慢慢走著,看著,呼吸著,感受著……
這份微妙又美好的感覺,可消萬千惆悵,可抵歲月漫長。
04
年輕時,我也不甘寂寞,一放假就想出去湊熱鬧。
然而,仔細回憶一下,那些經歷,多半不怎么愉快。
每次從爆款景點回來,都像被扒了一層皮,又累又煩。
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說過:
一個正能量的人,他的磁場才會帶動萬事萬物變得有秩序和美好。
保護好自己的能量,用干凈的磁場,托起美好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