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來源 | 聯想官方
作者| 孫雅楠
編輯| 蘇鵬
三年前,聯想正式宣布進軍汽車智能化產業。那時行業共識已是“軟件定義汽車”,主機廠們開始自建操作系統,新勢力忙著講智能化駕駛的遠景,Tier1也紛紛推出域控產品......智能化這條賽道熱鬧得像一場馬拉松槍響前的起跑線,誰都在躍躍欲試。
聯想沒有做整車,而是明確了自己的角色——車計算平臺提供者。
它像是一場表演中的幕后技術人員,為座艙、輔助駕駛、AI交互系統提供“算力底座”和系統解決方案。
2022年,唐心悅加入聯想組建車計算團隊,提出了一個判斷:智能化時代,整車的靈魂會落在“計算+AI”上,誰能把算力調度、系統交互、芯片適配、軟硬協同做出優勢,誰就有可能成為新的Tier1。這是聯想過去在PC、服務器上摸爬滾打幾十年的強項。
三年過去,聯想的選擇得到驗證。它既是國內最早與英偉達合作Drive Thor平臺的車企技術伙伴之一,也已經服務了量產項目。
今年上海車展期間,聯想與奇瑞星紀元、東風汽車、英偉達、
MediaTek、豐田紡織等上下游伙伴的聯合展示,已經清晰呈現出聯想車計算不斷探索出行邊界的目標。
但真正讓它能站穩腳跟的,其實是聯想集團多年積累的體系力:懂制造、懂成本、懂交付。
智能汽車行業進入白熱化階段,主機廠最關心的不僅僅是算力強勁,何時交付、成本控制、能否快速集成目標功能,這些都是關鍵。
聯想供應鏈在全球180多個國家運營了幾十年,在Gartner供應鏈榜單中排名全球第8、蟬聯亞太區第一。這些能力移植到汽車行業,成了車計算平臺的底層能力保障。
在整個研發鏈條中,聯想車計算并沒有追求單點突破,而是強調平臺思維。從最初的智能輔助駕駛域控產品,到后續加入AI中間件能力,再到新一代艙駕一體域控平臺的發布,它始終圍繞“平臺”展開。
這種思維方式也體現在聯想對“軟件定義汽車”和“AI定義汽車”關系的理解中,唐心悅認為,軟件是基礎,AI是目標。只有構建穩定的軟件基礎設施,才有可能承載高速迭代的AI算法。
汽車不再是簡單的機械系統,而是一個擁有動態神經系統的泛機器人。
聯想不做整車,卻對智能化有獨到見解,它更像是給智能汽車裝上“超級大腦”,既要能通大模型、跑高階感知,也要保障實時性。只有軟硬件協同優化,智能輔助駕駛和智能座艙才能真智能。
值得注意的是,聯想的優勢并不僅局限于中國市場。
在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覆蓋能力,使得它天然具備跨區域交付、服務和協同的能力。
在全球化、本土化的進程中,供應鏈的全球彈性、成本控制和本地化交付能力,成為評估供應商的關鍵標準。
中國市場獨特的節奏快、成本壓縮嚴苛,反而成為聯想訓練內部反應速度和產品競爭力的操練場。
“拼在中國,贏在全球”,成為唐心悅團隊對自身定位的總結。
從業務布局看,聯想車計算正在形成具備縱深能力的智能化生態。上游有芯片適配與平臺研發,中游是域控和中間件產品開發,下游則是與車企、機器人企業的聯合解決方案。它不依賴某個單一環節,而是把自己定位成“賦能”者:為整車廠商、機器人廠商提供完整的平臺支撐。
對于未來趨勢,聯想車計算的唐心悅有兩個判斷。一是,汽車和機器人有著相似的智能化發展路徑,因此要做好智算平臺和智能交互,幫助泛機器人走得更遠。二是,未來的智能交互,要靠軟件和AI共同實現,不僅限于人車交互,也包括人機協作、人形機器人等多場景。
而聯想的目標,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智算平臺的提供者”和“智能化的賦能者”。這一定位既不與車企搶主導權,也不落入傳統Tier1的純交付陷阱,而是建立一種平臺型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在軟件定義、AI賦能的新模式下,可能會產生比傳統合作更深的產業綁定。
當然,挑戰仍然存在。智能汽車賽道競爭激烈,Tier1玩家不斷擴容,傳統巨頭、芯片企業、自研玩家紛紛下場,聯想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仍需在產品、生態、品牌上持續投入。
同時,汽車行業對交付嚴苛,對安全性要求極高,這也意味著聯想被卷入更為殘酷的研發戰、速度戰、品質戰。
不過,從目前的發展看,聯想車計算已經度過了三年的探索期,進入落地階段。
從與頭部芯片企業的合作,到與主機廠的聯合研發,從域控平臺的逐步量產到全球市場的拓展,它已建立起一條有技術壁壘、有交付能力、有品牌背書的賽道。
在AI與汽車融合的下半場,算力平臺、操作系統與智能交互的協同會越來越關鍵。而在這個賽道上,聯想或許會成為那個少數能將“AI能力”真正規模化落地的技術平臺提供者。
以下為聯想集團副總裁、車計算負責人唐心悅,接受未來汽車Daily等媒體的問答實錄(有刪改):
Q:唐總為何選擇帶領聯想汽車智能化業務團隊?
A:我是計算機專業出身,一半IT+一半汽車行業,既有大企業的背景,也有兩段創業經歷,加入車計算之前,是偉創力汽車事業部,亞太研發負責人。22年收到芮博的邀請,負責車計算業務。
我搭建了一直跨行業的融合團隊,能夠更好地適應汽車智能化的融合創新的需求;制定了智算平臺+智能交互的產品戰略,聚焦全球客戶的業務戰略;技術創新、產品研發、業務開拓并行,打造了一支開發能力強、專業技術硬、客戶關系好的隊伍。
Q:對于許多汽車行業人士來說,“聯想車計算”仍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品牌。能否請您簡單介紹這一品牌的成立背景、核心定位以及在智能汽車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
A:4-5年前,聯想開始思考在汽車智能化的大背景下,聯想的機會是什么?
我們注意到汽車的智能化帶來EE架構的進一步集中,為大規模、標準化的異構計算帶來機會,這也是聯想從事41年,并十分擅長的領域。
所以我們的定位是為汽車智能化提供智算平臺,同時將我們在智能設備上積累的智能系統和交互能力應用到汽車上,打造全場景的出行智能體和軟硬件一體的跨設備智能互聯。
同時,智能汽車作為泛機器人的典型代表,(二者在)技術上高度重合,所以我們的定位也是:打造一流的智算平臺,用“計算+AI”技術賦能泛機器人計算場景,助力智能汽車和機器人。
Q:聯想車計算的布局策略如何體現“差異化競爭”?
A:供應鏈優勢:和英偉達,高通長期的合作;技術優勢:異構計算的長期積累和AI加速的優勢;平臺優勢:全球化的品牌影響力、智能生態、1.5億智能終端出貨;產品優勢:面向汽車智能化,全新打造的智算平臺和智能交互;身份優勢:唯一跨IT和汽車行業的開放合作伙伴;
Q:聯想車計算提出“不造車,賦能車”的理念,這一理念如何體現在與車企、芯片廠商、自動駕駛公司的合作模式中?
A:與車企:提供車載計算平臺和智能座艙解決方案。與芯片廠商:共建高性能計算平臺,優化算力與功耗平衡。與自動駕駛公司:提供硬件平臺和AI中間件支持。
Q:去年聯想車計算發布了多款高級輔助駕駛域控產品AD1,AH1等和座艙互聯解決方案,目前取得了哪些業務進展?
A:AD1作為業界最強的智算平臺,2000TOPS算力成為L4級駕駛的首選。我們也發布了文遠知行和Nuro的合作,助力無人駕駛在robotaxi和物流配送上的應用。
AH1可以提供700TOPS算力,可以滿足高級輔助駕駛的算力需求,相較于上一代Orin,具有更好的算力優勢,預計下半年會有量產車型上市。
基于聯想智能終端的優勢,我們專門為座艙打造的全新的全艙智能方案,已經成功落地奇瑞星紀元ET等車型,未來也在探討更多的品牌和車型。另外,我們合作的歐洲高端品牌項目,也在穩步推進中。
Q:本次上海車展,聯想車計算帶來了哪些新產品或解決方案?
A:本次車展,我們將會展示:AD1、AH1;艙駕一體方案XH2、升級版全艙智能方案、向大家展示跨設備和生態的軟硬件一體的智能互聯,基于場景的AI定義座艙;還有VR眼鏡、游戲掌機、游戲平板帶來的極致座艙娛樂體驗。
除了聯想展臺,我們還和東風汽車、豐田紡織進行了深度合作,向大家展示面向未來的智能空間感知和交互,也歡迎大家前去體驗。
Q:隨著輔助駕駛的全民普及,聯想在高階輔助駕駛的布局會有對行業有哪些幫助?
A:加速L3-L4級輔助駕駛的商用化;推動智能汽車全棧解決方案的標準化和技術提升;降低車企研發成本與技術壁壘;提升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強車企與技術供應商的協同合作,共同推動智能出行的普及。
Q:聯想本次發布的XH2選擇的雙芯片架構有什么特點?
A:好比給智能汽車裝了兩個"超級大腦"。這兩個大腦都用的是英偉達最新一代圖形處理器,共享統一的操作系統和AI計算系統。它們能實時高效溝通,把駕駛控制、車載娛樂等不同功能整合成一個智能整體,就像讓汽車的各個部分有了共同思考的能力。
Q:軟硬件協調的跨域服務有哪些挑戰?
A:兩個挑戰。一是如何讓兩個大腦真正協同工作?就像要協調兩個部門合作,需要建立統一的工作流程(任務調度)和溝通標準(數據傳輸),不能各干各的。
另外,不僅要傳遞簡單信息,還要讓兩個大腦里的AI模型深度配合。就像兩個廚師不僅要互相遞食材,還要能共同完成一道菜的烹飪。
Q:雙芯片架構的中央計算平臺如何實現算力動態分配與功能安全隔離?
A:首先我們有智能任務分級:系統會像醫院分診一樣,優先處理緊急的自動駕駛任務(如緊急剎車),再處理車載娛樂等次要需求。
還有物理隔離保護:關鍵的安全功能(如方向盤控制)有獨立的計算空間,就像給重要設備單獨拉一條電路,確保不受其他程序干擾。
Q:您認為未來汽車和機器人的算力平臺是否會走到同一路線?
A:借用老黃(英偉達CEO黃仁勛)的話:智能汽車和機器人都是Physical AI的代表,兩者在具體的技術架構、交互場景和算力需求上也是高度一致,這也是我前面介紹的,我們的定位是為泛機器人提供一流的智算平臺。
當前機器人的量還是有限,汽車的大規模應用,可以幫助機器人有效降低軟硬件成本,并進行先期驗證,這樣可以反過來推動機器人的快速發展。
從去年開始,就有機器人的客戶,找我們尋求大算力平臺的支持,我們的智算平臺以車規級的安全,大算力的性能,可以滿足機器人的大腦的需求,我們也很高興可以進入到這個新興市場。
Q:作為首個與英偉達合作DRIVE Thor大算力平臺的Tier 1,聯想車計算的研發進展如何?
A:在DRIVE Thor上,我們是NVIDIA第一個合作伙伴,第一個推出產品,第一個拿到客戶,也是迄今為止拿到最多客戶的Tier1,可以說我們有絕對的領先優勢。現在的研發一切順利推進,會按期進行定點的交付。
Q:該平臺在性能優化、場景適配上有哪些獨特設計?
A:基于聯想長期在異構計算平臺的技術積累,我們專門為平臺開發了AI中間件UltraBoost,入選NVIDIA AI中間件合作伙伴,可以實現智駕系統調度、算子、模型部署全方位的優化,幫助客戶提升開發效率和性能表現。
Q:頭部車企紛紛轉向DRIVE Thor等大算力平臺,這是否意味著“算力越大越好”?聯想如何平衡算力需求與能效、成本之間的關系?
A:雖然高算力平臺對于智能駕駛至關重要,但“算力越大越好”并不適用于所有場景。
Q:聯想如何平衡算力需求與能效、成本之間的關系?
A:聯想車計算通過合理的硬件設計、AI中間件優化和定制化方案,在滿足高算力需求的同時,平衡了能效和成本之間的關系,幫助車企打造既具高性能又具成本效益的智能駕駛系統。
Q:聯想車計算是否會入局機器人行業?在平臺選擇和定位上是如何考慮的,例如是否會用NV Thor/Jetson作為機器人/汽車機器人平臺?
A:如前所說,我們會為機器人行業提供智算平臺,我們也已經在和有些機器人公司進行Thor平臺的合作,DRIVE 平臺有規模優勢,安全優勢,技術驗證優勢。
Q:聯想車計算是否在與國產芯片平臺合作,合作內容有哪些?
A:對于多平臺的合作,我們一直持開放的態度,國產芯片的發展很快,我們一直都有密切的關注和接觸,會在合適的時機為客戶提供最優的產品。
Q:聯想車計算在智能座艙領域布局了車載顯示屏、域控制器和AI agent以及座艙互聯方案,這一多維度策略是出于怎樣的考量?
A:首汽車的智能化不是獨立的,是與用戶的多個智能終端合作,構建跨終端,生態、場景的全面智能。
聯想在手機、平板、PC、和IOT領域都有完整的布局,我們也愿意與車企共建以用戶為中心的,包含出行、辦公、居家全場景智能。
Q:在聯想集團整體戰略中如何協同?
A:聯想集團的一體多端戰略已經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跨端智能(Agent to Agent),我們也愿意與客戶一起搭建包含智能汽車和出行場景的出行智能。
Q:在AI+駕駛場景中,聯想的座艙AI平臺如何解決用戶痛點,如多模態交互、隱私安全?聯想車計算是如何布局座艙agent技術?
A:多模態交互和Agent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有效的用戶數據和實時處理,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供大算力智算平臺,支持客戶實現有效的端側智能,打造軟硬件一體化互聯,實現數據跨設備的安全貢獻和跨端的Agent通信,實現不同設備的Agent實現場景互補。
Q:聯想車計算發布的多端互聯方案是車計算自主研發的技術方案,聯想集團在其中有哪些賦能和支持?
A:多端互聯是專門面向座艙的軟硬件一體的高效互聯方案,可以實現跨端的硬件、系統、應用生態、AI全面互聯,這既有聯想二十年互聯技術的積累,也有聯想每年1.5億智能終端的助力,也是聯想端側智能的體現。
Q:據了解你們的多端互聯產品已經和奇瑞星紀元ET展開了合作,未來的合作模式和未來規劃可否進一步介紹?
A:除了星紀元ET,我們也推廣到了ES,還在討論更多的品牌和車型。未來我們計劃實現更全面的智能設備與智能汽車的互聯,實現包含不同場景的智能互聯和共享。把第三生活空間與第一、二生活空間融為一體。
Q:聯想集團過去幾年在產業鏈上下游投資了多家企業,如芯馳、黑芝麻等,這些投資如何反哺車計算業務?
A:這些企業為車計算業務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生態整合和市場擴展。通過這些投資,聯想增強了車載計算硬件和自動駕駛算法的技術深度,提升了軟硬件的整合能力,同時推動了智能出行生態的建設,助力聯想在智能駕駛、車載AI等領域快速發展。
Q:當前智艙和智駕賽道競爭激烈,既有傳統Tier1,也有新創公司。聯想車計算的核心競爭優勢是什么?
A:聯想車計算憑借其強大的軟硬件一體化能力、技術研發背景、豐富的產業鏈資源,全球化的品牌和生態,已經在智艙與智駕賽道中具備了明顯的競爭優勢。
Q:加入戰局這三年來,您感觸最深的行業挑戰是什么?
A:最大的挑戰是,做出有差異化,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滿足客戶和市場的需求,并能保障交付。
Q:車企對供應鏈企業提出“高彈性交付、嚴控成本”的要求,聯想如何通過全球化布局應對這些需求?是否有成功經驗可分享?
A:聯想的供應鏈獲得Gartner Top25排名#8,亞太第一,我們和供應鏈伙伴有幾十年的合作,都有效幫助我們管控成本,保障交付。
Q:聯想車計算如何借力聯想的全球化布局和供應鏈優勢,你們的布局會覆蓋哪些市場?
A:聯想在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業務,這些都是我們發展業務的巨大支撐,可以說覆蓋全球,現在的車企,也基本都是聯想的客戶。
Q:中國市場和歐美市場的主機廠和駕駛公司服務模式有哪些不同?
A:中國的節奏快,成本控制比較嚴,對供應商和產品的要求也比較高,這些也幫助我們提升產品競爭力。歐美也是汽車的巨大市場,在中國得到的鍛煉,幫我們更好地開拓歐美客戶,總結一句話,拼在中國,贏在全球。
Q:您希望聯想車計算在全球汽車供應鏈中達到怎樣的地位?
A:我們的定位是“智算平臺的提供者、智能化的賦能者”。
Q:對“軟件定義汽車”和“AI定義汽車”的技術路線有何預判?
A:兩者并不矛盾,軟件是基礎,AI是目標,最終智能的交互,要靠軟件和AI共同實現。
Q:聯想車計算除了在汽車智能化的布局還會涉及到其他具身智能場景嗎,同時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汽車將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
A:汽車和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的兩個主要形式,有很多共通和復用的地方,有著相似的智能化發展路徑,我認為可以統稱為泛機器人。
Q:聯想在智能化這一領域的規劃是什么?
A:我們的規劃是,做好智算平臺和智能交互,幫助汽車和機器人的智能化走的更快,更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