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收到浙江臺州市仙居縣湫山鄉沙地村村民的來信,反映通往曹金庫烈士紀念碑的道路,因為修建私人住宅,竟被公然截斷。村民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卻無人理睬。5月15日,記者深入當地采訪發現:通往烈士紀念碑的水泥路被截斷后,已經看不出有路的痕跡了。繞行了約1公里,才到達烈士紀念碑所在地。然而,烈士紀念碑不見了。烈士的孫子曹真富氣憤地說:今年清明節前夕,掃墓時紀念碑還在。現在碑搬哪去了?什么時候搬走的?我們都不知道。
(5月26日《人民日報》7版)
當通往烈士紀念碑的道路被私人住宅截斷,當承載著歷史記憶的豐碑在光天化日下不翼而飛,浙江仙居縣沙地村發生的這起事件,如同一記重錘狠狠敲擊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頭。烈士紀念碑不是冰冷的石材構筑,而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載體,是后人銘記歷史、傳承信仰的精神坐標。紀念設施接連遭受破壞,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個別事件的亂象,更是對歷史敬畏感缺失、法律意識淡薄的深刻警示。
曹金庫烈士犧牲于1935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無數像他一樣的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為新中國的誕生開辟道路。1988年,民政部將其認定為革命烈士,2015年前后,當地政府在烈士犧牲地修建紀念碑,這本是告慰英靈、教育后人的莊嚴之舉。然而,短短數年間,紀念碑從道路被截斷到本體消失,村民多次反映卻無人理睬,如此荒誕的情節,暴露出基層治理的嚴重缺位與責任意識的集體滑坡。
烈士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的功績彪炳千秋,理應得到最崇高的敬意與最妥善的保護。當有人為了一己私利,將通往紀念碑的道路截斷,甚至讓紀念碑“不翼而飛”,這與挖斷民族的精神根基、割裂歷史的血脈有何異?試想,若沒有先烈們的浴血奮戰,何來今日的和平與繁榮?面對鐫刻著烈士英名的豐碑,那些實施破壞行為的人,真的能心安理得嗎?他們的良心,難道不會在夜深人靜時受到拷問?
這種行為更是對“來時的路”的徹底遺忘。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烈士的事跡與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每一座烈士紀念碑,都是凝固的歷史,承載著先輩們的理想與信念,記錄著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歲月。破壞紀念碑,本質上是對歷史的背叛,是對紅色基因的褻瀆。長此以往,我們又該如何向后人講述那段波瀾壯闊的奮斗史?如何讓他們理解“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深刻內涵?
消失的烈士紀念碑,必須徹查真相,給烈士家屬、給社會公眾一個交代。人民日報都關注了,消失的紀念碑終將被找回,但我們更需要找回的,是對烈士的敬畏之心、對歷史的尊崇之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