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近些年來,隨著各種新職業新崗位的不斷涌現,青年的就業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通過建立職業認知新模式,許多年輕人不再將就業僅視為養家糊口的手段,也不再盲目追逐傳統的“體面工作”,而是更加注重自我情緒的表達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在職業崗位的選擇上更加靈活和多樣化。職業認知新模式,不僅是促進青年就業的重要途徑,也成為勞動力市場供求精準對接的潤滑劑。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5月8日發布公示,擬新增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等17個新職業和黃金鑒定估價師、旅拍定制師等42個新工種。與前兩年相比,這次公示的新職業數量保持穩定,而新工種明顯增加,多達42個,是近年來數量最多的一次。
新職業新崗位的不斷出現,預示著數字經濟時代的職業崗位創造能力在持續增強,眾多新職業新崗位的需求在源源不斷地涌流出來。據統計,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靈活就業提供了基礎性設施,其中,外賣平臺創造了逾7000萬個就業機會,內容平臺則孵化了超過4000萬創作者。
與此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高質量家政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相關就業需求也存在很大缺口。以家政服務業為例,當前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突破3億,3歲以下嬰幼兒有近3000萬,養老、托幼等家政服務成為許多家庭的剛性需求。而家政服務業的有效供給仍然存在不足,用工缺口超過千萬,高素質家政服務人員尤為稀缺。
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迅速的當下,我們看見的不僅是職業名稱的更迭,更是整個傳統職業認知的嬗變。那些敢于跳出傳統賽道的青年,正在用新職業新崗位書寫著這個時代就業創業的新故事。而職業認知新模式的出現,既是當代青年對新時代市場需求的主動適應,也是促進更多新職業新崗位加速迭代的重要推力。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傳統職業認知的束縛,是造成青年就業創業的一大困惑。比如,一味求穩、被動就業、眼高手低以及所謂的“職業鄙視鏈”。這類傳統認知將一些青年困在就業難的“繭房”,也造成“有活沒人干”與“有人沒活干”并存的現實悖論。職業認知新模式則跳出了傳統認知模式的窠臼。
與傳統擇業觀以薪資和穩定性為重心不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關注職業的成長性、社會價值與個人興趣。在對職業的評價方面,他們從“單一評價”轉變為更注重“綜合平衡”,具體表現為對薪資、工作環境、發展空間、社會價值、生活質量等進行綜合考量。不久前一項針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自身興趣是受訪畢業生求職最看重的因素,接下來是發展空間、薪資福利、晉升機會。
而且,在地域選擇上,更多的年輕人也不再扎堆一線城市,而是轉向中小城市追求“宜業宜居”的平衡。他們對靈活就業、自由職業、副業的接受度顯著提高。相關的調研數據顯示,在近3年的高校畢業生中,選擇靈活就業的比例超過20%。在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以及網絡主播等職業中,不乏大學畢業生的身影。在家政服務、養老服務等行業中,年輕人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建立職業認知新模式,不僅需要年輕人自我就業意識的更新,也需要高校、各級管理部門等多方的合力推進。對于高校而言,需要進一步加強職業規劃教育和指導,加快專業設置調整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重視校企聯合。各級管理部門也需要發揮政策引導和監管的職能。需要強調的是,系列支持政策的出臺,是推動職業認知新模式的一支不可忽視的關鍵力量。鼓勵青年就業創業的系列支持政策,促進了年輕人就業觀念的快速轉變。不斷加強對新就業形態的規范和監管,也有力保障了廣大靈活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這也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投入新職業新崗位的制度保障。(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