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六個因變法而被處以死刑的年輕人血灑北京宣武門的菜市口刑場,而身處譚家大宅中的一位婦人卻被自己的公公拉出了房門。
這樣的舉動任誰看了都覺得奇怪,不由得就對這家人的經歷產生了好奇,這所謂的公公為什么要這么做呢?這一家人究竟和刑場上的年輕人有什么關系?
1、抓走的兒子,沉默的父親
1898年,在瀏陽會館內,一群心懷壯志的年輕人正在緊急商議之后的變法計劃,根本顧不得門外的危險已經悄然而至。
就在他們正討論的熱火朝天、并大致商量好了計劃準備離開之時,門外的一群官兵蜂擁而入,逮著人就抓,弄得整個會館一片烏煙瘴氣。
就這樣,包括譚嗣同在內的六名變法人士均被抓走,會館也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在那之后,這些人被關進了大牢,同時也等待著最終刑罰的到來。
而與此同時,變法人士被抓的消息傳到了譚家老宅,在聽聞消息之后,一位老爺模樣的人頓時愣住了,但卻并沒有顯示出緊張和焦急。
顯而易見,這位老者就是參與變法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當時的他尚且是官身,卻并沒有出面救下自己的兒子,引得不少人的議論。
有的人說,這肯定不是親爹,如果是,怎么自己的兒子被抓了也不說利用自己的身份去撈他出來呢?有的人卻不這樣認為,畢竟譚繼洵的兒子參與的可不是什么小事,而是忤逆朝廷的大事。
但不管怎么說,譚繼洵是沉默到底了,直到自己的兒子要被斬首的消息傳來他都表現出超人的冷靜和淡定,甚至還對自己的兒媳做了兩件狠事。
2、改變一生的決定
譚嗣同,中國近代歷史上的變法人物之一,也是我們課本上出現很頻繁的人物之一,所以對于他的生平我們都大概了解。
雖然如此,對于他的家庭關系,尤其是與他父親的關系我們卻知之甚少。在我們的印象中,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是當時敢于變革的人中最為英勇的人。
可能很多人會刻板印象,認為變革的人大多出身清貧,但譚嗣同顯然不同,甚至于他的家庭還是晚清時期的官宦人家,為他接觸到新的思想制度提供了最原始的條件。
在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母親的陪伴只存在了幾年,在母親去世之后,幾乎就是父親將他拉扯大,所以他的內心還是很感謝父親的。
但盡管如此,父親的公務繁忙也慢慢的拉開了父子兩人的感情,所以長大之后,譚嗣同一直都與父親不怎么說得來。
然而,在一件事上,話少的父子倆卻有著說不出的默契,那就是變法行動。作為晚清政府的官員之一,父親譚繼洵起初肯定是不同意兒子參與到變法行動中的。
即使他知道,當前的清政府已經腐敗不堪,外強中干,甚至還剛剛因為甲午戰敗簽署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變法其實是圖存之路。
這樣做的原因沒有別的,就是為了不讓兒子做出頭鳥,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但顯然,譚嗣同沒有聽從父親的教誨,毅然決然的投身于變法之中。
從那一天起,譚繼洵就知道,這個兒子注定有一天會離自己而去,只是沒有想到,那一天竟然這么快就到了。
3、復生不“復生”
當得知兒子被抓并即將被斬首的時候,譚繼洵只是淡淡的表示知道了,表情沒有絲毫的改變,不知道還以為他早就了解這件事,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能在外人面前表示的太過悲傷。
而在無人之處時,譚繼洵的眼淚就好像決堤一樣流了下來。只不過過了一會,他就起身來到了自己兒子和兒媳的房間。
此時的兒媳李閏正在為自己的丈夫痛哭流涕,正對上公公進來的目光,只見譚繼洵不由分說就讓人把兒媳拉出了房門,之后便對她說:
“既已寡居,不可越禮,復生(譚嗣同的字)既然已經不能死而復生了,從今往后,不許踏入這個屋子一步。”幾乎旁邊的所有人都覺得譚繼洵有些過于殘酷了,雖然兒子死了也不應該這么粗暴的對待兒媳吧。
但這還不是最狠的一件事兒,在譚繼洵將兒媳拉出臥房之后,他就立刻派人找來了家族里老二的孩子,塞給了李閏。
這一連串的舉動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了,李閏雖說沒有和譚嗣同育有什么孩子,但也不至于拿別人的孩子讓她養吧。
殊不知,看似殘酷的背后是譚繼洵的一片苦心。譚嗣同被斬首的時候才三十多歲,與妻子李閏不過也才過了幾年的光陰,沒有孩子也是人之常情。
但這并不是說兩人的夫妻關系不好,相反,兩個人格外的互相尊重,舉案齊眉,感情也十分深厚,所以在譚嗣同死后,才能看見李閏一個人躲在臥房里以淚洗面。
但就是因為如此,譚繼洵不想讓李閏沉浸在悲傷的情緒里,所以,在得知自己兒子被鈍刀割了三十多刀才被斬首之后,他除了心疼就是對兒媳未來的擔憂。
他知道,以李閏和兒子的感情,她是不會改嫁的,況且那個年代改嫁也沒有什么好的風評,所以還不如給她一個依靠。
于是,在李閏同樣為譚嗣同的去世而痛苦的時候,譚繼洵果斷的把她拉出了夫妻兩人的臥房,就是不想讓她睹物思情,日漸傷心,最后傷及自身性命。
除此以外,給她帶過去一個孩子也是希望她今后能有所依靠,有所寄托,這樣就不會只想著丈夫去世這一件事。
所以,在孩子帶來之后,譚繼洵就告訴李閏:“這以后就是你的孩子,你要好好扶養他長大。”當時的李閏可能不理解公公這樣做的原因,但是在之后的幾年中,她慢慢的明白了公公的意思。
于是,在之后的時間里,李閏就帶著對丈夫的思念和對孩子的愛好好的活了下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譚繼洵對兒子以及對兒媳的疼愛吧。
參考資料:
譚嗣同——百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