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普陀區正全力推動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助力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為此,普陀區以賽事為媒,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上海蘇州河城市龍舟邀請賽上,首次邀請來自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鎮江、泰州七市龍舟隊齊聚普陀、競逐蘇州河,以體育文化交流共話“七市一區”協同發展。
同舟共濟:多元底色繪就協同圖景
蘇州河上戰鼓擂動,熱鬧非凡。本次沿滬寧產業創新帶七市龍舟隊的8支隊伍,為賽事帶來多元面貌。
所屬精英組的四支勁旅各展鋒芒。江蘇泰州昭陽龍舟隊以銀發健兒詮釋不服老的精神,隊員平均年齡60歲,鼓手和舵手更已年逾七旬;蘇州龍將366教育龍舟隊從70后企業老板到00后大學生,呈現跨代際的凝聚力;無錫翱翔龍舟隊實力強勁,由“國防七子”之一的西北工業大學校友會組建;常州工程學院勵志龍舟隊多數成員為大一、大二的學生,青春朝氣撲面而來。
所屬大眾A組的南通市龍舟協會北翼99龍舟隊、南京龍協龍舟隊,以及在本組中奪冠的鎮江市揚帆龍舟隊,都是以五湖四海的運動愛好者匯聚而成的熱血之師,承載著江南文化,傳承著龍舟精神。
另有公開組中,蘇州白娘子龍舟隊尤為特別。這支隊伍以國際化成員結構聞名,2006年成立時全部由中外女性組成,其中歐美女性占比居多,“白娘子”隊名由此而來。隨著隊伍發展逐漸吸納男性隊員,現有成員涵蓋法國、美國、比利時、瑞士等1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豐富的國際賽事經驗。
各具特色的龍舟隊為本屆賽事帶來異彩紛呈的競技風采,但擁有同一種凝心聚力的團隊精神。龍舟隊的多元性恰似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各城市的發展各有側重、各有所長,城市間的資源互補性、產業互補性為各類主體的溝通對接帶來了新機遇,如龍舟比賽一般在差異化中凝聚合力。正如蘇州白娘子龍舟隊隊員盧同辦分享:“我的公司總部就在上海,研發工廠在蘇州,我一向覺得兩個城市是相輔相成,協同進步的。如果把人才、技術、土地等各自優勢結合起來,會越來越緊密。”
以賽會友:競技之外拓展“朋友圈”
此次龍舟賽場,不僅是競技比拼的舞臺,更成為沿滬寧地區各參賽隊伍拓寬“朋友圈”的絕佳平臺。
江蘇泰州昭陽龍舟隊在比賽結束后,全體隊員在賽道邊留下合影,記錄下這一難忘時刻。隊員們紛紛表示,普陀區的這條賽道風景宜人,獨具特色,參賽體驗極佳。此次普陀之行讓他們收獲頗豐。“全國各地的高手齊聚于此,通過比賽交流,我們的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泰州龍舟隊教練、泰州市興化市游泳協會會長劉澤友接受采訪時表示,泰州作為魚米之鄉,體育文化底蘊深厚,端午龍舟賽更是當地傳統。“感謝普陀區的參賽邀請,讓我們在參賽的同時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希望每年都能來蘇州河參賽,也歡迎大家來泰州,共同弘揚龍舟文化。”
常州工程學院勵志龍舟隊也是首次受邀來到普陀參賽,年輕的隊員們滿懷激動。教練徐文杰對普陀區的蘇州河城市賽道贊不絕口,認為周邊居民樓與賽道的近距離,為比賽營造了極佳的觀賽氛圍,對大學生隊員而言,更是一次開闊眼界的好機會。不僅如此,賽事將水岸商業文化與端午習俗巧妙融合,讓整個比賽宛如一場盛大的節日。徐文杰還向普陀區的龍舟隊伍發出誠摯邀請,歡迎他們到常州,在大運河上交流切磋。比賽結束后,隊員們相約一同逛市集、游普陀。隊員高遠對天安千樹的“龍舟上河圖”市集念念不忘,“我第一次明白什么是‘精致煙火氣’,我希望兩個城市之間多開展比賽,互相促進。”
破壁交融:體育紐帶激活合作磁場
本屆龍舟賽中,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相關城市的參賽隊伍不僅在賽場上展現出高水準競技風貌,更通過賽場內外的深度互動催生出合作契機與創新思路。
南通市龍舟協會北翼99龍舟隊負責人丁濤連續四年率隊參賽,其“雙重身份”尤為特殊——作為深耕南通商業地產與文旅產業的上海企業家,他不僅助力組建南通首支女子龍舟隊,更將賽事視為城市推介的窗口。“每次回到蘇州河參賽都倍感親切。”此次他通過在普陀參賽,邀請了荷蘭、比利時、馬來西亞、加拿大四支國際隊伍于下周轉戰南通繼續競渡龍舟,并規劃商業綜合體參訪與文旅路線體驗。“普陀的比賽讓我們的國際合作有了落腳點。”丁濤坦言,希望通過體育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并將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傳遞至全世界。
鎮江市揚帆龍舟隊教練郝小剛身兼江蘇科技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長期致力于龍舟文化的傳承與推廣。賽事期間,他與各地教練展開多維度交流。“我與各俱樂部代表圍繞訓練方法優化、隊伍發展規劃、合作機會拓展及師資引進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他認為,賽事構建了跨區域對話的實體平臺。依托鎮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郝小剛正籌劃打造系統化龍舟文化傳承項目,邀請更多高水平隊伍、學術專家來鎮江交流和推進龍舟文化的學術研究與國際化傳播。
從百舸爭流的蘇州河望向未來,一條世界級產業創新帶的輪廓愈發清晰。當“七市一區”以龍舟精神為帆,以文化底蘊為舵,以創新協同為槳,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必將如競渡的龍舟,在時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原標題:《龍舟競渡“劃”出沿滬寧朋友圈,“賽”出創新帶新可能!》
欄目編輯:顧瑩穎
文字編輯:趙菊玲
本文作者:施旖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