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27日電 (記者李博)今年,“好房子”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好房子”建成什么樣?在5月26日舉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發布會——“和諧宜居副中心”專場上,北投集團副總經理楊斌說:“我們與其他副中心建設單位一起努力建設‘綠色、舒適、安全、智能’的好房子,打造經得起檢驗的‘城市副中心質量’。”
綠色:北投大廈能源系統節能率達42%
高星級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是副中心的鮮明特點。2021年5月起,副中心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三星級標準,新建居住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二星級以上標準,目前副中心已累計建成星級綠色建筑1266萬平方米。
“我們以雙碳目標為引領,高標準打造了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北投大廈等一批綠色建筑標桿工程,并研發綠色低碳應用場景。”楊斌介紹。
作為首座落戶城市副中心的北京市屬國企總部辦公樓,北投大廈采取創新設計和綠色理念,融合“被動優先+主動優化”節能策略,通過建筑自遮陽、立體通風組織和生態屋頂花園等被動式節能設計,降低建筑基礎能耗;同時結合地源熱泵復合能源系統與智慧調控平臺,“主動”降低建筑能耗,能源系統節能率達42%,成為副中心健康生態辦公“好房子”新標桿。
舒適:住宅項目融入全齡友好理念
城市副中心持續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在公共文化建筑領域,三大文化設施成為城市副中心率先建成的地標性公共文化建筑群。地下綜合配套服務設施基本建成并部分面向公眾開放,未來將實現三大場館與軌道交通功能聯動,同時為市民提供多元化、國際化的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
在城市空間活化領域,路縣故城遺址公園創新采用“考古原境展示+沉浸式體驗”模式,實現文物保護與市民活動的共生。新開工建設的六環高線公園以生態廊道串聯宋莊藝術區、路縣故城、綠心公園、張家灣古鎮、環球影城等重要功能區,創新植入智慧驛站、運動場館、創意市集等復合功能,未來將成為集游憩、健身、消費、文化于一體的“空中活力紐帶”。
在民生建設領域,即將建成的首兒所通州院區打破傳統醫院設計理念,通過明快色彩體系營造溫馨氛圍,搭配互動式導視系統提升就診體驗,并建設戶外生態療愈花園,為患者打造兼具功能性與人文關懷的診療環境。
副中心住宅全面推行3米層高設計,提升居住空間通透性與空氣流通性。楊斌舉例說,北投集團建設的晟景汀瀾、云帆汀瀾項目采用圍合式建筑布局重現院落生活場景,并構建立體景觀體系,形成社區內外聯動的生態微氣候。空間布局兼顧實用性與居住自由度,同步融入全齡友好理念,打造生態共生、功能復合的城市副中心理想人居范本。
智能:社區可實現消防智能預警
當前,副中心正依托BIM數字孿生、物聯網感知等技術,在政務服務、建筑空間、文化場景、社區治理等領域開啟“智慧好房子”創新實踐。?
副中心政務服務大廳通過智能自助終端構建“無感辦事”新生態,市民通過人機交互界面即可高效完成事項辦理。北京城市圖書館引入智能機械書庫系統,實現“3分鐘極速找書+智能分揀遞送”。
“我們還在多個智慧社區構建‘神經元級’物聯網絡,集成人臉無感通行、消防智能預警、設備預防性維護等18類場景應用,使居民生活安全指數與便捷度大幅提升。”楊斌說,副中心正通過全場景智慧滲透,讓“好房子”成為有感知、會思考、能進化的城市生命體,為未來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可復制的“副中心方案”。
安全:博物館抗震“以柔克剛”
副中心堅持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頂層規劃理念,在基礎設施、生態系統、工程建造等領域打造多維度安全體系。
行政辦公區建成約32公里智慧綜合管廊系統,終結“馬路拉鏈”“空中蛛網”等城市頑疾,同時運用AI巡檢、BIM運維等技術實現管線風險秒級預警,構筑起地下“生命線”智能防護網。
綠心公園通過運河故道水系修復、蓄滯湖、雨水花園等生態設施建設,打造水城共融的生態防澇體系。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應用隔震技術,通過“以柔克剛”抗震理念實施,讓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保護與傳承。
“我們將安全理念滲透到城市建設每個維度,讓‘安全’不僅是工程指標,更成為貫穿規劃、建設、運維全周期的民生承諾,為副中心‘好房子’建設筑牢堅實的根基。”楊斌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