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 | 中訪網
責編 | 李曉燕
在流量與速食文化盛行的當下,當許多創作者還在追逐爆款密碼時,李子柒悄然完成了從“現象級網紅”到“非遺生態構建者”的蛻變。5月24日,江西婺源的煙雨朦朧中,她接過“非遺推廣大使”聘書的那一刻,恰似將個人的文化理想錨定在了更大的坐標系上。
李子柒的走紅本就是一場對快節奏時代的溫柔反叛。她鏡頭下的蜀繡在絲線翻飛間綻放、雕漆衣柜歷經四季打磨成型,這些“慢工出細活”的影像,將非遺技藝從博物館的玻璃展柜中“解救”出來,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生活美學。曾有觀眾留言:“第一次知道生漆過敏的痛苦,原來每件非遺珍品都是匠人的心血結晶。”正是這種沉浸式敘事,讓非遺褪去了高冷的學術外衣,化作了有溫度、有痛感的文化記憶。
此次獲聘不僅是對李子柒個人影響力的認可,更折射出非遺傳播的深層變革。過去,非遺傳承多依賴師徒相授、家族延續,如同散落在歷史長河中的孤星。而李子柒以“老技藝 + 新表達”的公式,成功搭建起傳統與現代對話的橋梁。她與200余位非遺傳承人的合作,恰似將散落的星辰串聯成璀璨星河——南通藍印花布在她的鏡頭下重煥生機,成都漆藝搜索量飆升,這些數據背后,是傳統文化從“小眾堅守”到“大眾共鳴”的跨越。
2025非遺視頻創作大會則是這場變革的具象化呈現。200余位傳承人攜手近百位青年創作者,六大平臺同步啟動“哺育行動”,流量扶持、實景創作等創新模式,打破了非遺傳承的圈層壁壘。當儺舞的神秘面具遇上短視頻的分鏡藝術,當徽劇的唱腔融入直播的實時互動,傳統文化不再是被供奉的“老古董”,而是化作了年輕人手機里的鮮活日常。
值得深思的是,李子柒的進階之路,恰與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浪潮同頻共振。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提到的“用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非遺故事”,在她的實踐中得到了完美詮釋。從個體創作者到行業生態構建者,她的角色轉變,意味著非遺傳播正從“單打獨斗”邁向“協同作戰”。正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所言,青年群體是這場變革的主力軍,而李子柒的號召力,恰似點燃青年創造力的火種。
未來,當我們在短視頻平臺刷到某個驚艷的非遺作品時,或許應該感謝這場始于田園鏡頭的文化覺醒。從個人IP到生態共建,從詩意影像到行業標準,李子柒的故事不僅是一個內容創作者的轉型史,更是非遺在數字時代重獲新生的縮影。這場關于“老手藝”與“新表達”的雙向奔赴,正在書寫著傳統文化傳承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