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大授銜,這是標志著我軍邁向正規化、現代化的重要一步。
然而在這次大授銜中,也有不少人留下了遺憾。
唯一沒被授銜的兵團司令程子華、只被授予少將的賀晉年、謝方等人,都讓很多人感到非常遺憾。
哪怕是后來補授上將的李聚奎,也讓人遺憾他錯失了大將軍銜。
然而在軍中,有個人的遭遇和李聚奎差不多。不過他沒有李聚奎幸運,沒能重返軍隊,也就沒有重新獲授軍銜。
這個人叫周文龍,他在臨授銜之前離開了軍隊……
瀏陽走出的后勤部長
周文龍出生于1909年,是湖南瀏陽人,小時候上過私塾,并且在家里的支持下讀完了中學。
他家是農民家庭,家里負擔非常重。地租和稅收壓在全家人身上,他小時候,總能在晚上聽到爹娘唉聲嘆氣。
那時候,他不知道爹娘在煩惱什么。
但他記得很清楚,每次爹娘唉聲嘆氣之后,家里就有一段時間忍饑挨餓。后來他才知道,那是爹娘在為地租和稅收煩惱。
彼時國家混亂,各方勢力混戰不休。為了能養得起軍隊,這些一方首領就靠增加稅收的方式斂財。
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整天吃苦受罪。
他開始覺醒反抗思想,是在上了初中之后。雖然當時家里窮,但爹娘還是咬牙供他上了學。不為了讓他有多大的出息,只希望他以后不要和祖輩一樣,做個在地里刨食的人。
中學和私塾不一樣,他接觸的人開始多了起來。老師和私塾夫子也不一樣,老師不給他們講四書五經,而是講俄國的十月革命,講馬克思和列寧。
老師的話給了他很大的觸動,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在1929年的時候,他的家鄉組建了赤衛隊,他參加了。
后來家鄉的農民協會成立,他成為了協會秘書。在開展農民運動的時候,他見識到了更多的底層苦難。
他這時才知道,農民起碼還有地種,那些沒地的貧雇農被壓迫的更厲害。他積極奔走在農運的道路上,聯合農民和貧雇農,一起打倒壓迫他們的地主。
1930年,彭老總率領紅五軍來到了文家市,將國民黨的駐軍趕走了。
文家市被解放后,紅五軍就一直留在這里。七月份的時候,中央下令讓紅五軍組建紅三軍團,彭老總就在文家市吸收了當地的赤衛隊。
紅三軍團成立之后,周文龍被分配到8軍4師司令部當書記官。
周文龍雖然參軍了,但他并不像其他將領一樣,很快就被分配到前線打仗去了。
他大多數時間都是留在后方,作為參謀給部隊出謀劃策。當然,他雖然大多數時間不是軍事主官,但他也是上戰場打過仗的。
在長征之前,他擔任14團3營營長。
參加長征
他當營長的時候,正好是長征之前,當時我軍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因為將游擊戰變成了陣地防御戰,我軍在戰斗中的損失很大。
當時3營奉命保衛廣昌,他們面對的是敵人的11個師。在敵我力量差距如此明顯的情況下,他還是帶領多霧頑強抵抗。
戰斗剛開始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作戰參謀。但因為戰斗太過艱難,我軍犧牲太大,他被臨時提拔為營長。
他帶著三營英勇作戰,打退了敵人的兩次進攻。最終在敵人的第三次進攻的時候,他率先帶兵沖入敵陣,自己也因此身受重傷。
受傷之后,他就被留在了部隊養傷。然而10月份的時候,他聽說了部隊有重大行動,并且已經開拔,于是不顧自己未曾痊愈的身體,拄著拐杖就踏上了尋找部隊的道路。
當時部隊已經開始長征,傷員基本上都留在了原地,沒有跟著隊伍。
因為當時沒人知道目的地是哪,也沒人知道路上情況怎么樣。要是帶上傷員,路上缺醫少藥,傷員們怎么能受得了呢?
所以為了傷員們的安全著想,組織上都將他們托付給了當地老鄉。但周文龍以頑強的毅力跟上了部隊,參加了長征。
在血戰湘江的時候,他更是在政委重傷,團長、副團長等干部們犧牲的時候,帶著不到一個營的兵力與敵軍鏖戰三天三夜。
經歷了艱苦的長征,他和大部隊一起到了陜北,和陜北紅軍順利會師。來到陜北之后,他被安排到紅軍大學學習,畢業后擔任了學校校務部副部長。
當時校務部的部長,則是有著“紅色管家人”之稱的楊立三。作為楊立三的副手學到了很多,這也為他以后掌管軍隊的后勤打下了基礎。
抗戰爆發的前三年,他一直在學校工作,干的就是保衛后勤的工作。楊立三離開學校以后,他成了校務部部長。
他在這個位置上做得很好,所以在1940年的時候,他被安排到前線擔任供給部副部長。
抗戰的日子,我軍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敵人占據了富饒的土地,我軍只能在偏僻的地方建立根據地,哪怕根據地發展得再大,糧食總是不夠吃的。
后勤人才
在前線,后勤的壓力是很重的。戰士們打仗很辛苦,不說讓他們吃得多好,起碼得讓戰士們吃飽。
當時處于國共合作時期,我軍的軍餉和輜重,有一部分是國民黨出的。為了能將這批輜重安全送到前線,供給部的人想盡了辦法。
最終,還是周文龍想辦法拿到了這批物資和軍餉,并將這批物資成功送到了前線。
抗戰最艱苦的時候,他鞏固建設了后方的工廠和設備,提升了根據地的生活條件。在他的管理下,供給部的彈藥一直都保存得很好,從來沒有讓經費白白損失。
解放戰爭開始之后,他依舊在后勤部工作,只不過這時候他在晉冀魯豫軍區的供給部。
在解放戰爭中,他沉著冷靜完成物資調動,保障了每一場戰役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之后,作為從事后勤工作的周文龍來說,他的工作一點都沒少,反而變得越來越繁忙。
中央決定舉行授銜儀式之后,評銜工作就熱火朝天地展開了。周文龍原本以為自己只是一個干后勤的,就算評上了軍銜也不會很高。
誰知在擬授軍銜的時候,他被放在了中將名單中,這讓他很吃驚。他沒想到,自己沒打過什么仗,居然能被授中將。
但就在1955年六月,黃克誠突然約他到中南海談事情。當時他并不知道要談什么,直到他去了中南海,見到了周總理和李聚奎等人。
原來,周總理這次叫他們來,是為了組建石油部一事。周總理認為,組建石油部非常重要,所以必須將人員配備整齊。
李聚奎是部長,但財務、人事、政工、后勤等崗位都需要有人來干,所以就選中了周文龍。
除了周文龍之外,當然還有其他的人。
但按照當時的規定,加入石油部就是離開了部隊,那就不能參加九月份的授銜了。
賴傳珠告訴他,他已經被擬授中將了,但轉入地方之后就不會再有軍銜。聽了這話他沒有感到難過,而是告訴黃克誠,自己遵從中央的安排。
不管是留在軍隊還是去石油部,只要能繼續為國家做貢獻,不要軍銜又有何妨?
參考文獻
被授予兩枚一級勛章的無銜將軍—— 周文龍,周立軍,2024-10-21,民主協商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