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年,清朝“皇父攝政王”離開京城打獵,卻突然墜馬受傷,傷勢迅速惡化,沒多久便一命嗚呼。
此前多爾袞已經達到了權力的巔峰,是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即便是順治,也得視他如父,對他恭恭敬敬的。
他大權在握,又正值盛年,此前也并沒有什么病入膏肓的跡象。而且滿清向來重視騎射,多爾袞本人更是弓馬嫻熟,怎么一次墜馬就要了他的命呢?
很多人都覺得不尋常,而多爾袞本人似乎也預感到了什么,彌留之際召來哥哥阿濟格叮囑后事。阿濟格趕緊帶著300精銳騎兵直奔京城,試圖控制局勢,繼承弟弟的攝政王之位,但還是太遲了。
清廷早有準備,關閉京城九門并在郊外埋伏重兵。阿濟格剛到,鄭親王濟爾哈朗便將他控制住,而他麾下的騎兵也被盡數誅殺。
此后,順治為多爾袞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追尊多爾袞為皇帝,廟號成宗,他的王妃博爾濟吉特氏也被封為“義皇后”,這是完全把多爾袞當皇帝來看了。
順治本人也是表現得極為悲痛,號哭不已。
然而短短兩個月后,順治就對多爾袞一黨展開清算,多爾袞本人的評價也瞬間由巔峰跌入谷底,甚至還被掘墳鞭尸。至此,順治才松了一口氣。
那么,阿濟格為何奪權失???順治又為何如此對待多爾袞?
事情還要追溯到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的突然駕崩。此前他已經在關鍵性的松錦之戰中大破明軍,讓明軍在關外只剩孤城寧遠,為清軍入關奠定了基礎,卻倒在了入關的前夜。由于他生前并未指定繼承人,皇位繼承的問題便擺在了眾人面前。
當時群臣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支持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另一派則支持多爾袞。豪格身為皇長子,天然擁有繼承權,而多爾袞當年頗受太祖努爾哈赤喜愛,又文武雙全,聲名顯赫,同樣有著大批支持者。
這兩撥人一撥說“父死子繼”,一撥說“兄終弟及”,誰也不服誰。而且兩邊都是有兵權的,眼看斗爭日益白熱化,大清還沒入關就要爆發內戰,皇太極的莊妃布木布泰出手了,她就是日后著名的孝莊太后。
孝莊借助娘家科爾沁部的力量在兩派之間斡旋,又拉攏了兩黃旗的不少大臣,一番較量后,豪格與多爾袞達成妥協:兩人誰都沒能繼位,而是擁立孝莊之子、皇九子福臨繼位,即順治帝,兩大派系各掌握一部分輔政權力,算是平分秋色。
也許在此時的豪格與多爾袞看來,順治與孝莊孤兒寡母,很容易欺負,因此先穩住內部再說,未來皇位歸誰還說不定??蓛扇硕紱]想到,清朝皇位就這樣永久落入了順治一脈手中,此后所有皇帝都是順治的后代,著實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了。
豪格雖為皇長子,身邊也聚攏了一批支持者,但他的政治手腕實在不行,很快就落入下風,多爾袞實際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權力。1644年,順治帝在沈陽拜多爾袞為大將軍,多爾袞揮師西進,聯合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進入關內,“清兵入關”由此開始。
隨后清朝遷都北京,并不斷對大順、大西和南明政權發動進攻,逐漸穩固了對中原的統治。這一過程雖然名義上是由順治領導的,但實際的最高決策者和執行者卻是多爾袞。
可以說,多爾袞在清廷入主中原的過程中立下了決定性的功勛,而這也使得他威望日隆,權力日益擴大。入關后多爾袞便被拜為“皇叔父攝政王”,群臣在朝拜皇帝后還要朝拜他,甚至得“列班跪送”,一般而言只有皇帝才有這個待遇。
到了1646年,多爾袞更是以便于調兵遣將為由,直接把皇帝印信、玉璽都搬到了自己的王府中,他的依仗種類也與皇帝相當。第二年多爾袞又被允許見皇帝不行禮,相當于已經和順治平起平坐了。
以往權臣都有“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說法,能做到這三樣基本就離篡位不遠了,而多爾袞享受的待遇還更高。1648年,他又被拜為“皇父攝政王”,順治都得視他如父,作為皇帝還低了他一頭。
不過即便如此,多爾袞還是很不服的。畢竟在他看來,自己身為努爾哈赤最喜歡的兒子,又立下了這么大的功勛,本來就能當皇帝,是因為豪格、布木布泰的干擾才沒能登基。
這也能解釋多爾袞后期一系列跋扈的行為,他認為寶座上的那個人本就應該是自己。
當然順治也很不服,他從小就被灌輸皇權至高無上的概念,本身也很有主見,卻總要對另一個人百般討好。在他看來,多爾袞功勛再大也是臣子,哪有臣子凌駕于君主之上的道理?雖然在現實壓力下表面對多爾袞恭恭敬敬的,但仇恨的種子早已埋下。
那么阿濟格為何沒能成功奪權,繼承攝政王的身份呢?簡單來說就是水平太差。
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都是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所生,三人同屬一派。但眾人卻沒有奉年齡更大的阿濟格為主,而是普遍聽從多爾袞的號令,就是因為阿濟格雖打仗勇猛,但缺乏謀略,也就是“肌肉發達,頭腦簡單”。
他覺得自己功勞大,就直接向多爾袞討要賞賜,要求封自己為叔王,引得滿朝嘩然。多爾袞也只能訓斥他一番,讓他回去反思。
而在多爾袞去世后,阿濟格也沒能很好地接手弟弟留下的勢力,許多人都不愿聽他調遣。或許正是因為如此,阿濟格才沒能帶著大軍回去,只能帶300人回京拼死一搏。
這300人估計都是阿濟格的親信,與他早已綁定,除了跟隨外別無他法。
阿濟格此舉實際上就是在賭朝廷來不及反應,但他賭輸了。之前依附多爾袞的大學士剛林覺得阿濟格不能成事,發現他試圖奪權后便立即趕回京城向朝廷通報。因此朝廷早有準備,阿濟格剛到就被拿下了。
既然阿濟格水平這么差,為何多爾袞還要向他托付后事呢?因為他沒有別的選擇了。多爾袞自己沒有子嗣,這是他的一個“硬傷”,也是在他在篡位一事上猶豫不決的原因。
而多鐸此前就已去世,其他小輩也難以服眾,因此多爾袞只能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了。
而阿濟格的失敗,也意味著多爾袞一派的徹底沒落。順治掌權后毫不客氣,清算多爾袞黨羽不說,還列出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昭告天下,并掘墳鞭尸,搞得人人自危。
更諷刺的是就連之前向朝廷通風報信的剛林也被砍了,因為順治還是不能原諒他曾經依附多爾袞的行為。
順治這一系列行為固然解氣,卻也導致了嚴重后果。多爾袞經營軍隊多年,軍中遍布親信,這些人被下獄、流放直接造成了清軍中高層將領的斷層。
要知道此時南明政權尚在,清朝還并未坐穩江山,順治的過激舉措實際上動搖了自身的統治。
多爾袞被清算的第二年,已經與南明政權達成合作的大西軍余部便在李定國、孫可望和劉文秀的率領下兵分三路反攻,橫掃西南。
順治這才發現手頭已經無人可用,只能請出敬謹親王尼堪,讓他南下抵擋李定國,結果尼堪在衡州被打得大敗,本人也戰死了,這其中就有順治搞清洗造成人才凋零的因素。
后來順治重用吳三桂等降將,調集各方力量才終于擊退了這次反攻,卻也造成了清朝權力結構的變化,也為三藩之亂埋下了伏筆,這就是后話了。不過以順治對多爾袞的怨氣和忌憚程度,哪怕知道會有如此后果,恐怕還是不會放過多爾袞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