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立夏,六盤山腳下的西吉縣龍王壩村,寒意仍絲絲沁人。清晨,53歲的王對平裹緊外套,像往常一樣來到自家小菜園,仔細查看蔬菜長勢。打理完菜園,她又匆匆趕到小賣鋪,熱情地招呼前來購物的村民。
王對平在自家小賣鋪看書學習。
夜幕降臨,喧囂漸退,王對平便坐在燈光下,翻開書本,拿起筆,沉浸在獨屬于她的文學世界。炕頭,整齊擺放著一摞文學刊物,《朔方》《六盤山》《葫蘆河》《新青年》……每一本都刊登著她的作品,其中以小說居多。
堅守熱愛
用文字編織的精神繭房
1973年,王對平出生于西吉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是家中第五個孩子。命運在她7個月大時便開了殘酷的玩笑,她被查出患有小兒麻痹癥,從此,身體的殘疾成為她成長路上難以逾越的障礙。
自幼,王對平就對文字充滿渴望,只要見到有字的紙張,她都會如獲至寶地拿起來閱讀。“我四年級那年,哥哥借來一套《射雕英雄傳》。趁哥哥干農活的空當,我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完了厚厚的三大本。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小說,也是讀得最仔細的一部書。當時好多字都不認識,但這絲毫沒有減少我對它的喜愛。”王對平回憶道。從那以后,她的讀書熱情愈發高漲。那時家里貧困,沒錢買書,她就想盡辦法向有藏書的同學借閱,甚至連村里的舊報紙、農藥包裝袋,只要有字,她都不放過。在那段艱苦歲月里,文字是她最好的陪伴,是她心靈的避風港。
王對平坐在炕頭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
28歲那年,經人介紹,王對平結了婚。婚后,她也偶爾會抽空讀書。但隨著一雙兒女的出生,為人妻、為人母后的生活瑣事如潮水般涌來,鍋碗瓢盆和柴米油鹽逐漸湮沒了少女時代風花雪月的夢想。“以前在婆家,我連看書都要背著別人,被發現了就立刻藏起來,擔心被認為不務正業。”王對平說。即便如此,她心中對文學的那團火,始終未曾熄滅。在無數個深夜,當家人都已入睡,她就著昏暗的燈光,偷偷在本子上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些文字是她在苦難生活中的精神寄托,也是她對文學夢想的執著堅守。
筆尖開出的繁花
“文學讓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2014年年初,一部智能手機成為王對平人生的轉折點。“那時,看著別人QQ空間里的美文,激起了我心房中那個沉睡了二十余年的文學夢。彷徨、惆悵、失落等各種負面情緒一時間涌上我的心頭。我不知道該找誰交流,也不知道該找誰傾訴,只能在QQ空間抒發心情。”王對平說。也正是那段時間,她結識了西吉縣農民作家康鵬飛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這些老師的指導與幫助下,她先后在網絡平臺發表了《冬天里的溫暖》《老屋》等作品,邁出了文學創作征程的第一步。
2017年,對王對平來說意義非凡。在絕句小說新文體創始人紀廣洋先生的悉心教導下,她的首篇絕句小說《白牡丹》刊登在《運河》雜志上。當文字變成鉛字的那一刻,夢想照進現實,給了她極大的鼓舞與信心。
此后,王對平的創作熱情徹底被點燃。她的小說、散文、絕句小說陸續刊登在《朔方》《周末》《新青年》《六盤山》《魯藝》《小說快報》等報刊,部分作品還登上了海外報刊,如蘇里南《中華日報》、德國《歐華導報》等,她的文字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王對平在下雪天采風。
鄉村生活是王對平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源泉。鄉村移風易俗、硬化路修通、孩子去城里上學等日新月異的變化,都被她敏銳地捕捉,融入作品之中。身為農民,她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也讓她的文字充滿了厚重感與樂觀精神。正如她自己所說:“我所寫的每一個字,就如同從黃土地里一個一個拔出來似的,每一個都帶著黃土地最原始的深沉,還有那么一絲兒土腥味。”
在小說《名人》中,她通過刻畫鄉村人物“老摳”,展現鄉村生活細節與人性的復雜;描寫鄉村景色時,她寫道:“村子依山而建,村舍周圍全是參天古樹和翠綠的莊稼地。順著山勢蜿蜒而上,家坐落在村子的最高處,是村里唯一一座用土墻圍成的老舊院落。院后是蒼翠的青山,院子前面有片桃林,每到桃花盛開的季節,整座院子就淹沒于紛繁的花海中。”生動的文字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鄉村的獨特魅力。
對于寫作,王對平有著近乎嚴苛的要求。“好文不厭千回改。”她保留著上學時的習慣,每構思成一篇文章,總是先勾勒出大致輪廓,并在草稿本的邊緣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修改。有時為了一個詞、一個句子,她能琢磨好幾天,字典被翻得卷了邊,稿紙寫滿又作廢,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如今,王對平成了鄉親們眼中的“大作家”。在村里,她不僅堅持創作,還主動輔導留守兒童寫作業,將對知識、文學的熱愛傳遞給下一代。她已創作絕句小說、中短篇小說、散文、詩歌等百余篇,多篇作品在文學刊物發表,并榮獲寧夏區內外諸多榮譽。
生活的苦難在王對平身上留下深刻印記——一瘸一拐的走路姿勢、鬢角的斑白、粗糙的雙手、樸素的穿著,但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始終綻放著耀眼的光芒。正如她在小說中所寫:“辛勞的歲月雖然給了她們很多生活的印記,但她們那種單純并快樂的心情就像剛探出土的草芽兒,隨著氣溫的變暖一天天瘋長著……”在鄉村小賣部的方寸之間,王對平用堅持與熱愛,書寫著最動人的生命詩篇,也為更多人點亮了文學的火種。
(華興時報記者 鄧 蕾 文/圖)
內容來源:華興時報
技術編輯:曾杰
責任編輯:于蕓霞
審核:馬學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