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大物博,從南到北的沃土上幾乎能種出各種糧食和經濟作物。但是,有一種看似普通的草,卻是戰略物資級別,我國至今還在大量進口。
更讓人“抓狂”的是,我國因為這種草被美國“卡脖子”17年!這種草究竟是何方神圣,為何我們會因為它受制?
戰略物資級別的草
在遼闊的內蒙古草原上,生長著一種草,這種草人不經常食用,也不好觀賞。這種草看似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野草”,卻掌握著我國乳業的“命脈”。
早在西漢時期,這種草就被我國引入。后來人們發現拿這種草喂出來的馬強壯有力,它一度成為古代戰馬的優質飼料,也因此被認為是戰略級別的物資草。
隨著馬的“退出”,人們對這種草不再進行過多關注,但是一場乳業風波又將它重新拉回了人們的視線中。
在經歷了零八年震驚全國的毒奶粉事件后,人們對乳業格外關注,這也使得整個產業鏈從源頭開始改革,對牧草開始嚴格把控。
在經過不斷對比后,人們發現用這種草喂養出來的奶牛,不僅產奶量高,而且產出來的奶蛋白質含量也高。
因此,為了提升牛奶的產量與質量,人們開始將這種草喂養給牛奶。但是,當時我國的這種草產量并不能支撐龐大乳業的需求,為了解決此問題,乳企不得不大量進口這種草。
這種草就是被稱為“牧草之王”的苜蓿。08年中國苜蓿進口量僅不到2萬噸,到2022年已經飆升到了207多萬噸。直到現在,我國苜蓿還在不斷進口。
但是,我國苜蓿的最大進口國竟是美國,甚至到現在我們已經被美國“卡脖子”了十七年!為何美國會成為我國進口苜蓿的最大來源國?
被美國“卡脖子”17年
盡管我國也有地區能種植苜蓿,但是要說苜蓿最喜歡的生長環境,還得是美國的中西部。不得不承認,美國的中西部無論是溫差、陽光量還是降水,都比我國要更適宜苜蓿生長。
在我國,苜蓿一年能收割個3-4次。有人可能會覺得3-4次也挺多,畢竟很多糧食最多收割兩次。但是作為牧草,收割3-4次是較少的,美國的苜蓿一年能收割7-9次,這產量確實是沒法比。
如果說環境沒法改變,那苜蓿品種呢?近年來,我國一直在研究苜蓿的新品種,其實是因為我國苜蓿的品種不算優質。
我國經常出現“倒春寒”,如果種子不夠強,很容易“挺不過來”。而我國很多苜蓿品種抗逆性不強,導致很多苜蓿不能及時“反青”的,也就是不能由黃變綠繼續生長,這就會使得苜蓿產量波動大。
不僅如此,從生產成本上看我國苜蓿并沒有太大優勢。由于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高,一個農場主甚至可能管理上千畝地,從播種、收割,到打包運輸,機械化大大降低了美國苜蓿業的成本。
雖然我國機械化程度也不算低,但是仍有上升空間。況且通常我國種植苜蓿的地塊是零散的,成規模種植的情況并不多,這也就使得我國不得不進口。
再有,美國在加工苜蓿方面也有優勢。牧草大都需要進行脫水處理,美國借助他們的設備可以完成對大量苜蓿的快速處理,甚至能精確精確控制水分含量。
但是我國加工廠設備相對落后,水分并不能精確控制,甚至有些在運輸后還需要二次晾曬,競爭力就被削弱了。
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為了保證奶源的質量,只能頗為無奈的選擇進口,而這一進口就是這么長時間,截至目前已經是第十七個年頭。
那我們真的要一直受制于他人嗎?近幾年國際形勢不斷動蕩,一旦美國“使壞”,切斷供應鏈,我們不就陷入巨大危險當中了嗎?
如何破解被“卡”難題
盡管挑戰重重,我國還是在不斷地想辦法來破解“苜蓿困局”。既然受氣候、品種的影響,我們就找合適的地區種植,不斷研發新品種。
我國為了提高苜蓿的量產水平,甚至將鹽堿地都加以利用。更喜人的是,許多鹽堿地苜蓿種植表現都還不錯。
并且在5月24日,據金臺資訊報道,經過長達10年的科技攻關,寧夏農林科學院已經成功選育出了24個苜蓿新品系。
這意味著我國苜蓿品種有了更多的選擇,多樣的品種能促進苜蓿朝著更高質量前進,或許我們不用再擔心苜蓿被氣候影響產量。
我國還在政策上不斷支持種植國產苜蓿。2012年起,農村農業部對連片3000畝以上的苜蓿田每畝補貼600元,并不斷鼓勵牧草替代糧食作物。
甚至我國還開通了“草產品運輸綠色通道”,這是為了降低運輸苜蓿等牧草的物流成本,讓牧草更具經濟優勢。
其實有很多地區對國產苜蓿認識不足,而國家也在不斷加大推廣宣傳力度,有專家團隊甚至將國產苜蓿從內蒙古的遼闊草原推廣到山東、河北的千里平原。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機械化農業也在不斷發展,將智能工具引進苜蓿產業能大大提高效率,像寧夏等地就引進了智能噴灌技術。
而在內蒙古、新疆等地,已建成了數萬畝苜蓿集中種植基地,機械化率明顯提升。因此,困擾我們的機械化作業難題也正在被不斷破解。
甚至有專家稱,到2030年,全國優質飼草種植面積可能達到1.35億畝,產量達到1.3億噸。這就意味著,將來我們很有可能在實現苜蓿自足的情況下還能往外出口。
雖然美國現在是我們的最大苜蓿進口國,但并不意味著它會一直是。近年來我國在逐漸提高從西班牙、阿根廷進口苜蓿的比例,甚至開始探哈薩克斯坦等新渠道。
在多元化進口和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國產苜蓿有望實現“逆襲”,而這也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政策繼續發力,市場耐心培育,人們不斷支持。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品種改良、產業升級等,我國不僅能擺脫被“卡脖子”,還將成為苜蓿牧草市場的規則制定者!
對此,你怎么看?
金臺資訊《寧夏10年磨劍育出24個苜蓿新品系》 2025-05-26
環球時報《躋身第三大牛奶生產國,中國如何突破飼草“卡脖子” 》2024-12-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