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大學123周年校慶之際,備受期待的人氣綜藝《教授請吃飯》第二季驚喜上線。節目中,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江蘇文庫·精華編》主編徐興無,邀請學生們走進他的家鄉揚州品嘗美食、暢聊文化。剛剛過去的周末,一場別開生面的校慶版午餐會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舉行,師生們齊聚一堂,共同品味“舌尖上的學問”。
從“下飯綜藝”到文化盛宴
早在去年,《教授請吃飯》第一季便憑借獨特魅力火爆“出圈”,南京大學文學院苗懷明教授帶領同學們品嘗南京菜,他以深厚的學術底蘊與幽默風趣的講述,將南京歷史文化與美食緊密相連,節目也因此火爆出圈,被網友戲稱為“下飯綜藝”。
苗懷明教授認為,“吃”是最接地氣的文化傳播方式,“拍這個片子就是展示南大的生活,以及老師和學生應有的關系。一個不請學生吃飯的老師,不是一個好老師。”在南大文學院,老師們常囑咐學生“好好吃飯”,簡單話語背后,是對學生生活與學習狀態的關懷——吃得開心,學習科研也更有動力。
《教授請吃飯》第二季畫面
“揚州干絲端上來時,堆成一個‘寶塔尖’,吃的時候怎么‘推倒’……”午餐會現場播放了第二季節目的部分片段。節目中,徐興無教授指著桌上的《揚州畫舫錄》,解釋第二季為何選址在揚州錄制:“這是乾隆年間,揚州文人李斗所寫。他寫的是一本城市史,但用現在的話講,這就是一本《城市旅游指南》,它記錄了清代乾隆年間揚州的繁華,也留下豐厚美食遺產。如今揚州有名的茶社,如富春、冶春等,名字多帶‘春’字,都能從書中找到淵源。”
《江蘇文庫·精華編·揚州畫舫錄》
談及鹽水鵝,他對比第一季南京篇時介紹道:“南京人吃鴨子,但揚州人愛吃鵝。從南京開始向西吃到武漢,都是吃鴨子,但是一過長江,從六合開始,一直到我們揚州這邊,我們都是吃鵝。”
干絲、軟兜、鹽水鵝、五丁包、翡翠燒賣、文思豆腐、獅子頭……筷起筷落之間,徐興無將大運河畔的歷史人文故事娓娓道來,讓現場觀眾聽得入迷。
“下飯綜藝”如何熬出“文化濃湯”?
教授請吃飯,當然不僅僅說桌上的菜肴。
談及揚州人為什么對吃這么講究?徐興無教授從揚州的歷史講起。“清代揚州是鹽商聚集之地,巡鹽御史駐于此,曹雪芹祖父曹寅、林黛玉父親原型李煦都曾任職。兩淮鹽運司衙門至今保存完好,揚州不同于蘇錫,它的文化個性就在于交通南北,是江蘇獨特的文化結晶。”
他還深入解讀大運河的意義:“中國東西走向的河流孕育了文明,而大運河貫通南北,成為國家的血脈。有了它,中國的統一不僅靠政治,更能用經濟、文化手段,促進南北深度交流。”
以“鯽魚舌燴熊掌”為例,徐興無教授闡釋滿漢全席的內涵:“鯽魚是里下河特產,熊掌來自滿族,這道菜就是滿漢食材的融合。滿漢全席不是簡單的一滿一漢,而是多元文化的交匯。”
事實上,這桌“文化大餐”還從屏幕延續到現實。南大食堂同步推出綜藝同款淮揚菜,當天活動一結束,記者也來到了有著綜藝同款菜檔口的南大鼓樓校區食堂,打卡《教授請吃飯》同款菜肴。
教授為什么要請學生吃飯?子曰:親師取友!
這一季節目也是南京大學高研院新生午餐會的特別版本。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于京東和外國語學院教授張俊翔分享對“親師取友”的理解。
“我從2023年參與高研院的午餐會,跟同學們一起吃飯、讀書,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的科研能力也得到提升。”于京東表示,大學教育不僅在課堂,生活處處皆學問。張俊翔則表示,在南大,老師和學生正在構建很多新型的師生共同體,鼓勵同學們要利用好這一方人文沃土,“珍惜南大的人文沃土,好好吃飯、鍛煉,建立良好關系,才能更好立足社會。”
在南京大學,“教授請吃飯”有著悠久的傳統。民國中央大學時期,教授就經常請學生吃飯。南大本科生院副院長、招生辦主任陳琳表示,《教授請吃飯》只是一個縮影,它展現了南大獨特的人文魅力和濃厚的學術氛圍,相信每一位同學在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據悉,《教授請吃飯》第二季由南大圖書館、黨委學生工作部、本科生院和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聯合出品。南大圖書館館長黃賢金表示,《教授請吃飯》項目自2022年年末啟動以來,以“一餐飯,一堂課”的形式,于親師取友間,演繹薪火相傳的雋永篇章。
“節目第二季運用古籍掃描、手繪動畫等技術,讓文化更生動。未來,還將推出更多活動,延續師生圍爐共話的溫情傳統。”黃賢金說。
江蘇新聞廣播 記者:劉正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