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南京5月25日電 題:把課堂搬到餐桌 大學版“飯綜”以食載道火出圈
中新網記者 徐珊珊
燉魚肉獅子頭、文思豆腐……在飄香的淮揚菜中,一堂別開生面的文化課悄然展開。近日,南京大學推出的微型綜藝真人秀《教授請吃飯》第二季上線,文學院教授徐興無帶著學生回到家鄉揚州,在餐桌上品美食、話典籍、溯文脈。這場“流動課堂”再次引發熱議,不少網友稱贊:“看餓了肚子,讀飽了歷史。”
“下飯綜藝”如何燉出文化濃湯?《教授請吃飯》以“飲食+文化”為內核,延續了南大教授請學生吃飯的傳統。2024年10月首季節目上線后,師生圍爐共話南京美食與歷史的場景迅速出圈,節目中的餐廳和菜品更成為網友打卡熱點。第二季短片將鏡頭轉向揚州,以南大館藏古籍《揚州畫舫錄》為引,揭開大運河文化的厚重底蘊。
師生在餐桌上品美食、話典籍、溯文脈。南京大學圖書館供圖
“今天的每一道菜里,都流淌著運河的水。”餐桌上,徐興無將大運河文化娓娓道來。他解釋,運河不僅輸送鹽糧,更孕育了沿線的物產與生活方式:平底運鹽船退役后化身畫舫,催生了揚州的旅游文化;茶肆以“春”為名,富春、冶春等本地“老字號”品牌至今傳承著《揚州畫舫錄》記載的風雅。
談及揚州園林和蘇州園林,徐興無介紹,蘇州園林名字多帶文人氣,拙政園、退思園,暗含歸隱自然之意,像陶淵明的“守拙歸園田”。揚州園林多是鹽商會所,講究奇石名匠、富貴氣象。“比如個園,取‘竹’字一半,若直呼‘竹園’便俗了。”
這桌“文化大餐”從屏幕延續到現實。南大食堂同步推出綜藝同款淮揚菜,學子爭相打卡。在線下分享會上,徐興無與首季主講人苗懷明教授同臺,共話“親師取友”,揭秘節目背后的教育傳承。“孔子或許是最早踐行者。”追溯“教授請吃飯”淵源,徐興無將目光投向兩千多年前。《論語·鄉黨》中,“食不厭精”不僅是美食態度,更是禮樂教化。在他看來,大學教育重在人格培養,這就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風雅”帶進校園。
《教授請吃飯》第二季由南大圖書館、黨委學生工作部、本科生院和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聯合出品。南大本科生院副院長、招生辦主任陳琳表示,《教授請吃飯》只是一個縮影,它展現了南大獨特的人文魅力和濃厚的學術氛圍,相信每一位同學在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第二季我們通過古籍掃描、手繪動畫技術,讓古籍煥發新生,展現厚重底蘊,傳遞人文溫度。接下來我們還會繼續推出多樣的文化活動,傳播文化經典。”南大圖書館館長黃賢金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