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琬茜
高考臨近,一些考生家長出現緊張、焦慮情緒。家長應該如何調整心態,更好地陪伴孩子迎接挑戰?針對這個話題,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近日采訪了海南省安寧醫院心理咨詢中心副主任、博士叢征途和海南中學心理正高級教師陳玲。
部分家長出現“替代性焦慮”
“孩子平時成績不錯,但最近一次月考成績不太理想。”高考臨近,海口高三學生家長黃女士頻繁失眠,壓力劇增。
叢征途表示,面對高考,一些考生家長會出現“替代性焦慮”,即家長感覺孩子備考有壓力,自己也會感到焦慮。具體來看,這種“替代性焦慮”大致有兩種表現:一種是體現在思想或心理層面。例如,家長會往最壞的方面思考問題,擔心孩子考不好,甚至因此擔憂孩子將來的前途;另一種則體現在軀體上,例如,容易心煩意亂,因為緊張而出汗、發抖,還有人表現為過度嘮叨、頻繁指責孩子等。
陳玲認為,有些家長之所以如此焦慮,主要是因為他們還停留在過去“一考定終身”的陳舊觀念中,過于看重孩子的高考結果。因為期待過高,所以焦慮隨之而來。有些家長則因為家長之間的攀比等而產生焦慮情緒。
出現“替代性焦慮”的家長,會帶給孩子無形的壓力。陳玲舉例道,有些“殷勤型”家長會在孩子復習時,躡手躡腳送去許多食物,或過于看重“考前食譜”;有些“矛盾型”家長,一會兒認為孩子早睡是“不上進”,一會兒又擔心孩子晚睡,會導致第二天沒有精力復習;有些“越位型”家長常常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干涉孩子的復習備考。
這份“解壓法寶”請查收
臨近考試,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緩解焦慮情緒,更好地助力孩子復習備考?
“在孩子備考過程中,家長應扮演好支持者和陪伴者的角色。”陳玲表示,當孩子出現焦慮、緊張情緒時,家長應像“容器”一樣接納孩子的情緒,并及時給予安慰。
同時,家長要有清晰的“邊界感”,即明確哪些事情需要孩子獨立完成,哪些事情是家長應該做的。例如,復習進度、學習時間等都需要孩子自我掌握。家長可以進行提醒,但不宜過多干涉。
陳玲認為,考生家長想消除焦慮情緒,首先要改變自己對高考的認知。“如今,孩子成長成才的途徑很多,并非只有高考這座‘獨木橋’。建議考生家長在高考前不要刷太多容易引發焦慮的短視頻,減少外界的干擾”。
其次,做好當下能做的事。例如,在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生活之余,陪伴孩子出門散散步,暫時遠離緊張的備考氛圍;家長們可以聊聊天,適當傾訴,相互鼓勵,但不要過多交流負面信息,避免引起疊加焦慮。
叢征途建議,考生家長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避免先入為主,不要急于替孩子做決定;其次,非言語的情感支持有時比言語更有用。例如,在孩子緊張時,家長可以輕拍孩子肩膀,遞上一杯水,或默默陪伴在孩子身旁。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長能給予孩子的最強有力支持。”陳玲表示,在最后沖刺階段,來自家庭的愛與支持能讓考生獲得源源不斷的心靈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