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內蒙古心連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線。 經濟日報記者 余 健攝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循環經濟向縱深發展。目前,全區循環經濟基本管理制度日益完善,資源利用效率持續優化。
變廢為寶
玉米芯被加工生產成主產品糠醛,應用于樹脂制造、食品添加劑等領域,副產品糠醛渣被用作生物質燃料或有機肥原料;鍋爐排放的草木灰富含鉀元素,可作為鉀肥原料……在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的內蒙古心連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玉米芯通過各項技術手段被“吃干榨盡”,實現“取之于田,還之于田”。
“我們每年玉米芯的需求量約為25萬噸,收購半徑達200公里,生產過程基本實現了廢棄物零排放,二氧化碳年減排量達18萬噸。”該公司總經理李典袁告訴記者,目前公司還在不斷優化生產流程,提升產品質量。除主產品之外,公司已與多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供應生物質燃料和有機肥原料,“我們擬與嘎查村合作,集中收集玉米芯,還利于民。同時扶持當地發展下游產業,建設生物質顆粒廠等,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走進位于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的巴彥淖爾工業固危廢資源化循環產業項目(一期工程)建設現場,一臺臺航天熱解相關設備被精準吊裝到位,工作人員正在對就位的航天熱解預處理車間的加藥裝置設備進行安裝,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該項目負責人張文平介紹,項目總投資3.7億元,分兩期建設。項目采用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的航天熱解處理工藝技術和設備,與傳統焚燒工藝相比,這套技術不僅性能可靠,而且綠色環保,能夠高效地對農田殘膜等農牧業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廢礦物油等工業固危廢進行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資源回收率可達85%以上,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5萬噸以上。
“我們一期工程每年可處理廢地膜5萬噸,經濟前景良好,可有效減少因地膜殘留帶來的環境問題,提高農田殘膜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目前一期項目建筑施工已完成95%,設備安裝已完成40%,預計今年10月底進行項目試生產。我們已經陸續收到了不少春耕期間清理出來的殘膜。”張文平說。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耕地保護處處長董奇彪告訴記者,近年來,內蒙古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聚焦“雙碳”目標,全力推進農牧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地膜科學使用回收,在推廣易回收地膜的基礎上,創新回收模式。在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等地推廣“社會化包片回收”模式,提高專用機械化回收作業覆蓋面積;在烏蘭察布等地創新“以舊換新”等機制,激勵種植戶撿拾上交廢舊地膜。構建多元化回收機制,補貼先進適用殘膜回收機械,指導建設回收網點1800個,發展農膜回收企業60余家,有殘膜焚燒發電或焚燒處理能力的企業19家。
與此同時,推動秸稈變廢為寶。全區秸稈可收集量約4363萬噸,利用量4004萬噸,綜合利用率91.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據初步分析,全區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年節糧能力超800萬噸,實現了高值高效利用,為緩解飼草短缺和農牧業循環發展作出貢獻。
綜合利用
位于鄂爾多斯準格爾經濟開發區的內蒙古御華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大型窯爐轟鳴作響,工人們分布在各條生產線上忙碌而有序地作業。
“在這里,粉煤灰、煤矸石等工業廢棄物將被轉化成莫來石、微晶球等產品,通過循環產業,工業下腳料被‘吃干榨盡’變廢為寶,繼續回到生產鏈條中。目前我們的年產量約為15000噸,穩定的客戶遍布華南、華北、華中等地區,發展勢頭良好,預計今年產值可突破5000萬元。”內蒙古御華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生榮表示,公司將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進一步提高產品附加值。
走進位于準格爾經濟開發區的鄂爾多斯市國禮陶瓷有限公司展廳,一件件陶瓷產品造型精致、色彩豐富、民族文化氣息濃郁,讓人流連忘返。“這些產品的原料約20%是煤矸石,過去該材料由于熱值低、不易燃燒,常被視為固體廢棄物,如今已成為我們重要原料之一。”該公司總經理趙東升透露,目前公司正與江西景德鎮相關專家合作開展廢棄陶瓷再利用的技術研發,讓廢瓷可被重新制作成陶瓷,目前該項技術已進入中試階段。
在位于包頭市昆都侖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內蒙古晶輝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年產10萬噸光伏產業鏈副產品循環經濟項目現場,工人正為調試設備做準備。該公司副總經理吳紅榮介紹,項目以光伏行業含硅廢料為原料,經熔煉、澆筑、磨粉等工序,最終形成工業硅粉,繼續用于生產。“項目投產后,每年可處理含硅廢料13萬噸,資源綜合利用率達90%。”吳紅榮說。
近年來,內蒙古在再利用和資源化上持續發力,完成烏海市、包頭市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呼和浩特市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年度評估;推進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通遼市、赤峰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列入國家50個再生水利用重點城市建設;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開展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工作。開展重點行業能效領跑者、水效領跑者等行動,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推行清潔生產審核,“十四五”時期以來,24家高耗能企業完成清潔生產審核,包頭稀土高新區入選國家清潔生產創新試點。
完善體系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三級調研員朱大瑋告訴記者,近年來,內蒙古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出臺“十四五”節能規劃等文件,建立涵蓋審查、預算、準入等全流程管控機制,確保能耗強度達標;首創省級能耗預算管理,將用能指標納入預算體系,率先開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試點;嚴格管控“兩高一低”項目,實施“綠電自愿認定+強制消費”機制,推動高耗能產業綠色轉型。
截至2024年底,內蒙古批復實施36個園區循環化改造,園區循環產業關聯度明顯增強,能源、水、土地等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全區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明顯提升,秸稈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91.8%、82.5%,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20.49%。“十四五”前4年,全區能耗強度預計累計下降16.5%,提前一年階段性達成國家目標。
董奇彪表示,今年內蒙古農牧系統將在推動農牧業投入品減量化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作。重點推動地膜科學使用和回收,力爭推廣應用加厚高強度地膜720萬畝,全生物降解地膜66萬畝,全區重點覆膜區域農膜回收率保持在85%以上。此外,在20個旗縣開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力爭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朱大瑋介紹,內蒙古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的重要抓手,著力構建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為綠色轉型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下一步,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拓寬固廢利用渠道,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加快完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立健全綠色標準體系,促進新能源與資源循環技術產業化應用。(經濟日報記者 余 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